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永康“一把锁”覆盖50多万间租赁房

“黑科技”赋能下,登记率准确率双提升警情和纠纷风险双下降

  本报讯  70多万名外来人口、50多万间租赁型住房,永康公安部门将通过一把门锁将其浓缩到“一张图”——“流动人口智能服务系统”中:房东手机发钥匙、租客手机开门,即完成流动人口自主申报,“人来登记人走注销”一目了然。

  随着国务院《住房租赁条例》将于9月15日正式施行,永康此举为破解“出租人如实登记并报送承租人及实际居住人信息不及时”等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以前换租客,老是要催他们申报,现在门锁自动替我报备了。”永康市西城街道花川村房东老李点开微信小程序,3秒生成电子钥匙,“租客申报的麻烦直接归零。”因为他家的门锁里嵌着国密芯片,入住信息会加密回传至公安部门后台。

  永康是工业强市,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需求旺盛。截至7月底,全市租赁型住房超50万间,今年新增初次登记新永康人116647人。但租赁型住房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消防设施缺失、电气线路老化,易引发安全事故;租户信息登记滞后、变更频繁,人工排查效率低、准确性差。如何管好房又留住人,成为一道必答题。

  永康公安把外来人员安居当成硬任务,对标《住房租赁条例》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引进可信身份认证、AI风险预警模型、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把出租房、网约房、公租房、保障房、企业宿舍等全部纳入分级、动态管理,通过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协同网络,探索对辖区内各类租赁型住房的精准识别、分类管理。

  于是,租赁型住房全业态智管模式应运而生,并于上月中旬起在西城街道花川村、象珠镇东圆村以及道明小微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地先行试点。目前,首批样板房、样板楼已安装智能门锁、烟感器、电表等智能设施,“以芯管房”模式为外来人员的安居生活装上“安全阀”。

  据介绍,这一模式的落地,“黑科技”功不可没。内嵌国密芯片的智能门锁终端是可信的“基座”,实现入住信息实时核验,确保“人、证、房、锁”信息一致,大幅提升基层民(辅)警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智能门锁、烟感器、水电表等前端设备数据通过AI风险预警模型,帮助我们实时掌握异常用水用电、多租群租、陌生人频繁出入等风险行为,做到提前预警、精准核查、动态干预,降低各类案事件发生的概率。”永康市公安局基层基础管理大队负责人说,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让他们能提前洞察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试点以来,试点区域流动人口登记率提高至98%,自主申报信息准确率达到100%,敏感警情和纠纷风险实现“双下降”。当地将全面推广这一新模式,让“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成为现实。

  于兴勇  姜焱  吕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