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问诊把脉基地企业精准服务
浙农林大专家教授暑期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据介绍,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衢州市柯城区的天博家庭农场应用了数字化智能高压雾化植保系统,将提升红美人和葡萄柚病虫害的智慧化防治能力,预计坏果率下降30%以上;衢州市闪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入智能温室控制和浇灌系统后,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工和管理成本,也提升了设施大棚的使用率以及种植作物的品质。
和崔霞一样,今年暑假开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类学科专业的不少专家教授,没有给自己放长假,而是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深入全省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他们根据农林产业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田间地头问诊把脉,深入基地企业开展服务、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解决农林业产业发展问题、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力量。
在杭州水碓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针对传统香榧破壳方式效率低、损伤高、耗费人力的短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宋丽丽及其团队研发的香榧智能分选与高效脱蒲技术大显身手,通过智能滚轮筛选精准剔除次果,确保后续加工的原料品质;创新的脱蒲技术则能彻底去除黑色蒲衣,显著提升香榧成品口感与品相。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曾松伟带去的香榧激光开口技术,破壳效率与精度跃升至96%以上,劳动力投入平均减少76.5%,颠覆了传统的开口模式。杭州水碓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勇强表示,科技赋能让开口榧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显著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在宁波天一活性炭有限公司,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卡点”“痛点”,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入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围绕企业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把脉问诊”,与技术人员共同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松阳绿茗峰茶业公司,该校专家深入对接地方需求,详细了解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为深化茶叶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出谋划策。在景宁畲医药与茶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该校食品与健康学院的专家建议,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推动畲药畲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温州泰顺,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针对当地葡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提供指导,并就新品种引进、疏果与水肥优化提出建议;围绕香椿种植、深加工产业开展指导,从规范化种植、栽培改良到新品研发提供系统性优化方案。在金华磐安,专家教授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科技护林、健康服务、生态科普、文化传承等多维度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杭州临安,浙江农林大学还组织了“百名农技进百村”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技术对接等方式,精准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深入企业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在杭州莱奥食品有限公司,专家们认真指导食品加工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在杭州云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家们聚焦废弃物处理与产品深加工技术;在昌化镇青山殿村,专家们提供柑橘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指导的同时,一起探讨产业融合;在浙江文华农牧有限公司,专家们和企业负责人认真交流智慧养殖、饲料优化及粪污循环利用,精准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利用暑期期间开展科技服务,一直是浙江农林大学科研人员传统的“暑期作业”。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积极鼓励专家教授在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结合暑期调研等工作,把实验室“搬”到田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专家主动利用暑假以及课余时间,先后将1000多个项目的科研成果播撒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农村大地上,为各地新增农业产值超100亿元。
“利用暑期推广自己掌握的农林科技成果,为农林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出点力是高校科研人员最幸福的事情。现在不少专家争相承担科技服务工作,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农民给他们打了几个电话、自己解决了多少农林业方面难题。”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相关负责人、教授刘兴泉说,相比较科研理论文章,越来越多的农林类专家教授更重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吴家胜对专家教授们暑期走向田间地头,用技成果赋能农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十分支持。他说:“高校的专家教授,既是老师也是科技人员。暑假期间老师学生放假,但是科技服务不能放假。作为农林高校,立德树人是根本,强农兴农是使命。无论是否假期,我们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都应该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实现农林高校研究人员的价值,这也是高校科研人员的使命职责。”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