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推动工业危废处理走向“高效低害”

  □  钟伟

  绍兴市日前发布的2024年工业危废处置数据显示,8家焚烧企业平均负荷率60.87%,23家综合利用企业仅49.25%,这组数据既反映出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的错配,更揭示了工业危废处理从“合规达标”向“高效低害”转型的迫切性。

  上虞众联环保年处理能力17万吨却仅回收2.4万吨的“产能空置”现象,并非简单的市场失衡,而是产业升级中“旧模式退场、新体系未全立”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重新审视危废治理提供了重要切口。

  工业危废处理的“合规底线”早已筑牢,但焚烧、填埋等末端处置虽能满足排放要求,却将含贵金属的废催化剂、可回收溶剂等一并销毁。更值得警惕的是,简易固化工艺导致的重金属浸出风险、焚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二次污染,让“达标排放”背后潜藏着长期环境隐患。

  从“合规处置”到“高效低害”的跨越,技术创新是核心引擎。这种创新绝非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全链条技术体系的重构。在预处理环节,绍兴企业引入的AI光谱分拣系统,能在0.5秒内识别废电池与废酸的成分差异,分拣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为后续精准处理奠定基础;处理处置阶段,上虞众联环保的飞灰资源化项目通过“水洗脱盐+高温烧结”工艺,将原本需填埋的危险废物转化为抗压强度达3.5MPa的建材原料,重金属浸出率控制在0.01mg/L以下。这些技术突破证明,“高效低害”不仅能降低环境风险,更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实现这一转型,需破解“技术先进但落地难”的现实梗阻。对此,绍兴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政府设立的“危废技术创新基金”按研发投入的30%给予补贴,对中试项目提供50%的风险补偿;保险机构推出的“技术创新全险”覆盖设备故障、环保事故等多重风险,保费由财政补贴30%。这套“补贴+容错+保险”的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门槛。

  政策机制的协同发力同样关键。绍兴将“无废指数”纳入地方考核,把危废填埋占比从15%压降至8.8%的硬指标,倒逼企业转向资源化利用;通过“再生产品溯源码”制度,让危废再生的铝型材、塑料颗粒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解决了“优质不优价”的市场瓶颈;建立的长三角危废处理协同平台,使跨区域转移审批时间从20天缩至3天,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些举措构建起“创新有回报、合规有尊严”的制度环境,让企业从“要我环保”转向“我要环保”。

  当前,工业危废处理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绍兴的实践告诉我们,“产能空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转型中错失机遇。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无废城市”建设深化,唯有以技术创新打通全链条,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才能让工业危废处理真正实现“环境风险最低化、资源价值最大化”,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