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汽车】

江浩南:从国际系统训练走向AI本土实践的技术践行者

  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演进,其在传统行业中的落地实践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无论是能源、电力,还是制造、政务等基础行业,AI应用正在从算法试验走向系统集成与业务融合,这一转变对技术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既要理解前沿算法,也要具备工程视角,更要熟悉行业需求。

  江浩南便是在这一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位技术践行者。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完成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硕连读,系统接受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等方面的训练。他的学术兴趣聚焦于人工智能与系统工程的交叉点,强调将AI算法融入复杂工程系统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系统思维出发:技术解决方案更“接地气”

  在UCSD的学习中,江浩南接受的是偏“系统导向”的训练方法。他所参与的课程项目往往要求团队基于实际资源限制完成软硬件协同开发,这种工程化要求培养了他整体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他意识到,在实际项目中,AI模型的准确率只是起点,最终能否嵌入现有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是关键。

  自2020年起,江浩南以远程形式参与国内多个行业项目,涵盖企业信息系统、智能客户服务工具、自动化工单平台等方向。在某项目中,他参与开发了一个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工单智能助手系统,实现了用户请求的自动分类与任务推荐。通过引入轻量模型和语义解析技术,系统上线后提升了约23%的处理效率,同时减少了客服人工干预比例,获得运维团队的认可。

  跨文化沟通力:协调海外技术理念与本土工程现实

  面对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江浩南格外重视技术适配。他发现中外在工程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多个层面——国外工程团队强调结构与模块清晰,国内则更重视开发效率和业务灵活性。为此,他在参与项目时常主动协助搭建自动化测试流程,引入微服务架构,帮助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与更新效率。

  例如,在某能源企业宣传系统的运维重构中,江浩南推动将原有的集中式部署方式拆解为容器化微服务结构,结合CI/CD自动部署流程,显著减少了系统宕机与重启时间。同时,他也结合国内团队的习惯,简化部分脚本与监控机制,确保落地的便捷性。

  职业路径:AI+行业的融合探索者

  江浩南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也带有明确的“系统+场景”导向。他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与行业深度融合”的阶段,下一步的价值释放关键在于“让技术理解业务”,而不仅是做出更复杂的模型。他目前持续关注电力、能源、制造等具备高度流程化特征的行业,计划未来在AI赋能传统行业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用户交互等环节上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江浩南的路径展现出新一代技术工程师的多维能力:既有国际背景与系统素养,又能贴近行业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在AI不断深入产业一线的今天,这种具备工程判断力与落地能力的技术工作者,正日益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陈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