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组织好新时代科普
——写在浙江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启之际③
在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科普实践给出了生动诠释。这里不仅建有国际一流的地理信息科技馆,更创新推出“小小测绘师”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无人机操作、卫星遥感解读等实践,感受地理信息的魅力。同时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形成“产学研展”一体化的科普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科普资源的重复建设,更实现了各方优势的互补共赢。
然而反观一些地方,科普工作仍停留在“摆摊发传单”“挂横幅办讲座”“拉人头听讲座”的传统模式,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竞争“内卷化”的问题突出,不仅劳民伤财、浪费资源,也难以真正满足公众需求。
这就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的科普活动门庭若市,有些却门可罗雀?为什么有些科普资源利用效率高,有些却闲置浪费?
新时代呼唤新思维,新使命需要新作为。新修订的《科普法》和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并具体明确了六类主体、两类重点人群的科普责任。然而,责任明确不等于效果自然显现。如何将这些规定落到实处,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去组织。
一
何为创新思维?
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曾经讲过一个经典的段子:
一个犹太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开了个酒店;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家超市;第五个、第六个……来的人越来越多,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酒店、超市的生意相继更火了。
一个中国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第二个中国人来了,觉得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开了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中国人来了,看见前面两个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红,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第四、第五个同胞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销……最后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
这个段子启示我们: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内卷,往往是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
科普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各地各部门虽然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同质竞争、低水平重复,就会陷入“有数量缺质量、有形式缺内容”的“内卷”困境。破除这一困境,不仅要求新,而且要求异、求变,也即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在一个系统中错位发展,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
二
用创新思维做科普,要强化系统思维、生态位思维,不同主体在生态系统处于不同位置,发挥着不同职能。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尝试探索“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创新路径。
政府善于“统筹布局”。各级党委、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科技创新同部署、同推进。各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科普活动。政府还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科普。科协组织作为科普主力军、政府的得力助手,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搭建全省统一科普资源库,组织各方力量开展社会化、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
市场勇于“展现身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普工作的主体。阿里云对外开放科技体验馆,让“通义千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与公众实现零距离接触;海康威视推出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吉利汽车开放智能制造基地;老板电器建成“全球烹饪体验中心”,开展烹饪研学科普。 (下转A2版)
(紧接A1版)
据统计,全省已有200余家企业面向公众开放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或科普教育基地。企业通过科普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培育了潜在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会乐于“有机链接”。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有效联动,往往需要社会来有效链接。202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科普联合会,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科普机制。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社会有效“缝合”,互促发展。目前,每年有近10万科技志愿者活跃在之江大地,其中既有两院院士,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既有退休老专家,也有在校大学生。正是社会力量的有机“缝合”,科普工作才有了最牢固的根基。
这种“乘法效应”而非“加法效应”的创新安排,体现的是一种深睿的治理智慧:市场能解决的事,绝不让社会去处理;社会能解决的事,绝不要政府干预。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台,有机融合,共同推进。
三
用创新思维做科普,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中的“第一发球人”角色。不管科普形式怎么创新,传播方式怎么变化,科技人员永远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在之江实验室,科研人员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用通俗语言讲解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浙江大学,教授们组建科普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科学第一课”。这些做法,让高深科技变得接地气、有温度。因此,每一场科普活动的背后都必须站着科技人员,这是科普的底气。
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公众自觉接受科普的主动性。公众不应是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在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孩子们可以体验“小小测绘师”,亲手操作无人机;在绍兴柯桥,纺织企业开设体验工坊,让市民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通过这些互动体验,公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因此,公众主动参与科普活动,自觉接受科普,这是科普的底线。
科普不能没有底气,亦不能突破底线,变成自娱自乐的自嗨剧。
四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科普内容的创新,也提出了科普伦理的新课题;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既拓展了科普渠道,也增加了辨识科学谣言的难度。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创新内容,让科普更接地气;创新形式,让科普更具吸引力;创新机制,让科普更可持续。
正如一位科普工作者所说:“科普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填鸭,而是启迪。”对青少年来说,科普就是播种机,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撒科学种子,对创新创业者来说,科普是一根火柴,点燃他们创新创业的火把;对领导干部来说,科普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传播科学决策的方法;对每一位普通公众来说,科普就是一把钥匙,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期待这个科普月,成为浙江科普工作创新的新起点;期待创新思维如星星之火,点燃之江大地的科学热情;期待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发力,让科普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我们真正用创新思维组织好新时代科普,科学的光芒必将照亮每个角落,创新的种子必将播撒每片心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