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红树林保护案例亮相国际会议
作为国内唯一受邀作报告的代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亚作所)陈秋夏研究员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浙江红树林恢复及其碳汇潜力》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展示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成就、浙江多年来在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碳汇监测评估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生动呈现了红树林保护与发展“中国特别是浙江方案”,并介绍了浙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生动案例,引起会场强烈反响。
会议期间,亚作所团队还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专家就红树林培育技术、生态适应机制与碳汇提升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陈秋夏在会议中提出“红树植物全球基因组计划”倡议,呼吁各国联合开展红树林物种基因级计划合作研究,以科技力量助推红树林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修复,同时还正式表达了亚作所承办第五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的构想。“中国尤其是浙江在红树林保护修复领域已积累丰富实践,可为各国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陈秋夏表示。
亚作所团队通过近20年研究,选育出国内首个红树植物抗寒良种“龙港秋茄母树林种子”,成功引种适宜浙江推广的真红树植物桐花树和半红树植物海漆等;建立了一套我国高纬度海域生境红树植物秋茄、桐花树的采种、育苗、抗寒驯化技术,开发集成了育苗生产环境与生长监测、肥药调控等一体智能育苗系统;研发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互共米草控制等造林关键技术与红树林耦合养殖模式2套,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填补了中国北缘红树林造林与抚育技术空白;构建了浙江人工红树林系统监测评价体系,揭示了秋茄不同地理种群结构特征并研建了其种群生物量及碳储量评估技术,研发了中国北缘红树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体系,提出浙江省碳汇现状及碳潜力;在浙南等地指导新营建和修复红树林13830亩,技术推广应用率90%以上,在苍南打造的红树林“北进桥头堡”做法被评为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九大典型案例之一,养殖产量增收,增收率约 20%,台州市(玉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
本报记者 叶扬 通讯员 金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