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上接A1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科普工作始终走在前列。全省建成科技馆、博物馆、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200余家,认定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基层特色科普场所2000余个,再辅之以持续推进公共场馆科普化,充分发挥文化体育类公共场馆及“一堂两中心”的科普作用,每年开展科普活动数万场,“科学+”品牌活动深入人心。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普新高地,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和实验室主动开放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浙江的创新实践为国家科普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浙江启动全国科普月活动,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三

  9月科普月的设立,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这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高度和速度,亦取决于其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不断加强科普工作,才能帮助公众理解科技发展,适应产业变革,拥抱数字时代。

  在宁波舟山港,5G+无人驾驶卡车来回穿梭;在义乌国际商贸城,AR试装镜让海外客商“云试穿”;在嘉兴智造园区,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生产作业……这些场景不再是科幻电影,而是浙江产业的日常图景。科普月通过展示这些前沿科技应用,让公众直观感受科技魅力,理解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内涵。

  这是公民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关注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更加重视科技应用的伦理边界;不仅想知道“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办”。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公众对疫苗研发、病毒变异等问题高度关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广大科技工作者迅速响应,通过专家解读、图文科普、视频演示等形式,及时传递科学知识,有效缓解公众恐慌。“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其真正内涵和实现路径。浙江省科协及时推出“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从具体化、可接触的产业入手,全要素解读其背后的科技。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热潮,广大科技工作者甘当弄潮儿,主动从老百姓关注的场景、数据、安全、伦理等视角,对其进行精准解读……这让我们看到,优质科普供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普月期间,浙江将组织开展“科普之旅”“开学第一课”“科普阅读节”等系列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精准化、多样化的科普服务,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服务体系的具体体现。科普月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国家用集中性示范科普、社会化经常性科普和公众终身学习相统一的集中呈现。

  在科普月期间,国家汇聚各类科普主体开展科普活动,集中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社会化经常性科普活动开展;最终增强或唤醒公众的科学意识,推动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国家科普能力。

  在浙江,这一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普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线下实体场馆与线上数字平台互补融合;科普创作、传播、服务链条持续优化……

  四

  马克思曾言:“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科普正是科学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科技工作者回馈人民的具体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普工作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它关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普月期间,浙江将推出数千项科普活动、数万项科普资源,构建起“永不落幕”的科普课堂。从科学家讲座到新质生产力科普馆体验,从乡村科普站到云端博物馆,从青少年科技竞赛到银龄数字培训,将科普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照亮每个渴望知识的心灵。

  9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时刻。让我们携手投身科普月的各项活动,在学习中启迪智慧,在探索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创造未来。当科学之光点亮心灵,创新之火燃遍之江,我们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期待这个9月,成为每个浙江人科学旅程的崭新起点;期待科普之花,绽放在之江大地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