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火花

温盐深测量仪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图为科研人员在南海对比测试固微CTD与美国海鸟911CTD
  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固微科技有限公司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倪晓波三方签订“院企双聘”合作协议,倪晓波正式双聘至固微科技担任研发副总,自此,相关的技术攻关也进入了新阶段。“虽然在精度方面已经可以实现部分国产替代,但稳定度上还稍欠火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倪晓波表示,未来将聚焦电导率传感器的技术攻关,期待利用原子制造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时间回到去年夏天,浙江固微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CTD2201R型高精度剖面温盐深测量仪(CTD)与来自美国的温盐深测量仪海鸟SBE911CTD在深海进行了对比测试,最大布放深度约4000米。经过数据对比,其在测量精度等关键数据上均接近SBE911CTD。

  “对比测试结果非常令人兴奋,表明基于原子团簇技术的初代CTD产品与国际最先进的仪器差距不大,为原子团簇技术在海洋仪器中的应用前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倪晓波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了解,该温盐深测量仪由他和固微科技共同合作研发。

  温盐深仪是物理海洋领域的尖端设备,也是海洋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仪器。倪晓波介绍说,由于我国海洋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温盐深仪中的核心传感器技术长期被美国公司牢牢掌控。

  当倪晓波团队开始探索温盐深仪国产化路径时,固微科技也正在为原子团簇技术寻找应用场景。作为国内率先开展团簇密排点阵原子级制造技术及量子器件工业化应用的企业,其核心技术——团簇密排点阵原子级制造,不仅在原子级尺度上重新构筑新型感知材料,同时传感材料在性能方面较传统材料有数量级的提升。

  “一方面,测试环境基本靠自主搭建,非常耗时耗钱,人财物的投入很大;另一方面,从传感器材料到传感器使用终端以及系统的转化,需要具体的应用场景支撑,这是我们所缺乏的。”浙江固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芳说,“倪老师作为海洋监测领域的专家,对温盐深仪的使用场景以及优缺点都非常清楚,通过他对需求侧信息的导入,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具体应用中,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场被“卡脖子”倒逼的技术联姻就此开启。2020年,双方经过初步接触后,正式开启合作之旅。“浮标和海床基等平台装备已国产化,但国产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始终差一点。”倪晓波表示,固微科技的团簇束流沉积系统,能在原子级别构筑新型敏感材料,可能恰是破解精度难题的钥匙。

  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火花。倪晓波团队将海洋现场获取的宝贵数据导入研发流程,固微科技工程师则在原子尺度调整团簇排列结构。2022年至2024年间,双方合作开发的温盐深仪多次在南海完成测试,其测量精度一步步接近美国顶尖产品水平。

  从过去的科研人员,到如今的“科技副总”,针对这一角色转变,(下转A2版)

  (紧接A1版)倪晓波坦言:“兴奋与压力并存,过去只专注于科研就可以了,如今还需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兼顾技术的转化和市场的洞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角色让我更贴近市场,理解产业需求。”

  与过去的院企合作相比,“科技副总”制度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生态都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韩芳说:“科研院所是以论文等为考核导向,科研成果主要评价体现在各种技术指标,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以往的院企合作成效非常有限。”倪晓波表示,“科技副总”制度有望进一步推动科研单位从“论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促进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缩短“实验室—生产线”的距离。

  作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省“能工巧匠”称号获得者,倪晓波的“双聘”实践正在体现更大价值。他正努力促成固微科技与海洋二所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海洋知识培训,搭建院所与企业的技术桥梁。

  随着海洋科技领域创新进程的加快,倪晓波还将和固微公司共同探索温盐深和氢气等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海洋氢能监测、海上风力发电等领域,促进海洋仪器的产学研和国产化发展。

  本报记者  杨柳树  通讯员  胡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