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500名师生暑期守护乡村古树名木的历史文脉
让千年古树重焕生机
今年暑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组织了由500多人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古树名木,开展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旅途中思考未来的使命和出路。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当地古树名木、走访居民、参观纪念馆等形式,感受古树名木背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录古树相关的民俗传说,探寻古树名木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密码,挖掘古树名木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开展古树寻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在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宣讲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出谋划策。在开化县金星村,一棵千年古银杏出现了空腹率高、内部碳化、根系受损等问题。师生们针对古树提出了多项技术保护措施,包括仿生支撑加固、根系优化、树洞处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同时还建议通过文化挖掘和特色利用,将古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此前,师生们还对景宁县大漈乡中国柳杉王、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千年古梓树、平湖市当湖街道千年古银杏、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千年古圆柏等进行救护,为延长古树寿命提供了有效保障。
“古树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据2022年普查,全国的古树名木为508.19万棵,其中浙江就有27.5万棵。今年3月15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作为农林高校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广大学生,大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为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支撑。”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负责人胡祖吉说。
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业的技术力量,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深度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各项工作,曾先后协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对古树名木衰老原因、树龄鉴定、古树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长寿特性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针对白蚁、真菌病害等古树名木常见病虫害开发了专项防治技术,通过种苗繁育技术、野外回归试验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普陀鹅耳枥等古树名木的人工繁育,为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树洞修补、根系复壮等物理修复手段,研发养护与抢救复壮技术,成功恢复了许多濒危古树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树重焕新生机。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