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小小细绳能承载400公斤重量

浙江理工大学“刀枪不入”黑科技应用于神舟载人飞船

  本报讯  你能想象到吗?一根小小的细绳竟然能承载400公斤!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纺织工业篇在CCTV-1播出,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吴金丹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品在节目中惊艳亮相。

  节目现场,吴金丹带来了团队研发的产品——特种防护服。从外观上看,这件防护服和普通的T恤相似,摸上去触感柔软,但实则暗含惊人功效。现场,主持人与嘉宾使用锋利刀具在衣服上任意切割,防护服却好似“刀枪不入的铠甲”,依然完好无损。

  吴金丹介绍,“以柔克刚”的奥秘在于它的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用它制作成的细丝,跟头发丝一样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普通的聚乙烯面料可能仅含十几万的分子量,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面料含有150万~600万的分子量,通过冻胶纺丝工艺拉直,强度非常大,耐切割性能非常好。”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在节目中进行补充介绍。

  吴金丹还带来了同款材料制成的产品——防弹盾牌,相对比陶瓷材料,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盾牌重量更轻,经过严苛的测试,盾牌还可以防御子弹的冲击,效果完全不输传统防弹盾牌,堪称现代“软猬甲”。

  除了军事领域,吴金丹还为大家展示了使用同款材料制成的绳索。

  (下转A2版)

  (紧接A1版)节目现场,一根直径仅4毫米的纤维绳静静悬挂,仿佛只是一根普通的白线。随后,节目嘉宾与三位工作人员一同踏入乘坐舱,随着乘坐舱缓缓升起,绳身却纹丝不动,以“纤”细之躯撑起千钧之力。

  作为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双聘专家,吴金丹常年往返于杭州与绍兴之间。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行业,主动对接服务省内纺织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面临的技术瓶颈与人才困境。面对传统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命题,她将目光聚焦于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为攻克这一“卡脖子”难题,她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聚力攻坚,团队成功突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核心关键技术。其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绳等国之重器,实现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创造经济产值超13亿元,助力企业跃升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讯员  张霄  本报记者  杨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