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打通产教融合“任督二脉”

  □  朱浙萍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发布“健行工程师”班招生简章,首次面向全国招收300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项目依托浙工大富阳、滨江、德清等13个地方研究院联培基地,探索“高校+企业+地方”联合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培养阵地前移至产业集群和生产一线。这正是浙江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产教融合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浙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10月20日,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到2030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显著提高,重点产业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全面建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引领区,产教融合对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贡献度大幅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两步走”目标,勾勒出未来十年浙江产教融合的路线图,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深化产教融合已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举措,更是上升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成熟。但也要看到,“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一个“协同共生”的融合生态。《意见》提出搭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融合体系,支持省实验室、高水平大学与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链“牵手”,精准切中了产学研脱节的症结。它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象牙塔”,主动将学科专业布局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需求对接;同时鼓励企业走进“实验室”,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和科研攻关。这种双向奔赴,确保了科研方向不偏、人才培养不虚、成果转化不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的核心落点,是培养“适销对路”的创新人才。浙江农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聘请15名行业企业家担任班主任,让学生从入学起就了解行业动态、明晰职业路径。此次《意见》提出应用型本科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职业院校实践课时占比超过50%……这些指标,释放出强化实践导向的信号。唯有通过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创”,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即战力”人才。

  产教融合要走得深、走得远,还需激发“多方联动”的内生动力。现实中,校企合作常面临“校热企冷”的尴尬。如何让企业“热起来”?《意见》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设立人才工作站,并在税收优惠、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些举措有助于降低企业参与成本,提升其获得感,从而激发其深度参与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这篇文章,写的是教育改革,谋的是产业升级,为的是创新发展。唯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方活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把这篇文章写实、写深、写出彩,让浙江的创新土壤更加肥沃、发展动能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