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超三分之一项目来自全球百强高校

全球博士后科创精英携黑科技齐聚杭州

  本报讯  全球首创骨病灶清除的植骨机器人、三次创造全局纠缠比特数世界纪录的超导量子芯片、荣获近百项世界级专利的新型半导体制热材料……9月11日,“大走廊杯”2025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决赛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举行。

  据悉,今年的参赛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创下纪录。本届大赛共吸引406个博士后科创项目报名参赛,同比上届增长12.47%。其中,167个参赛项目来自全球百强高校,国际化程度和人才层次显著提升。当天,从40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30个高精尖科技创新项目同台竞技,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巅峰对决”。

  经过激烈角逐,多项创新成果斩获金奖。初创组中,“光刻永恒·绿储未来”项目和“基于新型纳米磨料的第三代半导体CMP材料开发与应用”项目脱颖而出;成长组金奖则由“高通量活体介观光场显微成像系统”项目和“基于硅光芯片高集成度激光雷达装备产业化”项目获得。

  “传统气象雷达体积庞大、成本高昂,难以满足低空经济对精细化风场监测的需求。我们基于硅光芯片技术,将传统激光雷达系统集成在一颗芯片上。”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帅在现场介绍:“我们未来的产品不仅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而且能同时实现测距与测风,其中,测量距离可达500米,就像为飞行器装上可感知数百米外风场变化的‘气象之眼’,能够帮助飞行器提前优化航线、保障飞行安全。”此次大赛中,该公司已与杭州未来科技城完成签约,计划在杭建立研发中心,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

  “我们通过超快激光将数据‘雕刻’进透明介质内部,使光盘可承受700℃高温、X射线辐射等极端环境,实现几乎永久的数据保存。”浙江大学博士后王卓介绍,他们的金奖项目不仅实现了单盘TB级容量和万亿年寿命,而且将写入能耗降低至nJ级别,为海量冷数据存储提供了低成本低能耗的解决方案。

  大赛评委会成员、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晓波表示:“本次大赛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都有了全新突破。参赛团队不仅来源广泛,体现出极高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而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层次研发机构紧密衔接,彰显了源头创新驱动创业的鲜明特色。”他还特别强调,本届大赛首次采用初创组与成长组分类机制,有效增强了对不同发展阶段项目的精准支持,为投资对接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

  在政策支持方面,本届大赛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金奖项目可享受三年最高1200万元研发补助、300万元工作场所租金补助,以及落地当年100万元启动资金补助等共计16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还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护苗贷”“创新保”“补投联动”等专项金融支持工具,全方位助力项目落地成长。

  多措并举加速博士后成果转化,是本届大赛的突出亮点。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科技与人才服务局局长潘学冬介绍,大赛不仅邀请了杭州顶级的投资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孵化器到场,还汇聚大走廊三城负责人共同参与,为参赛团队搭建一站式对接平台。今年的大赛还采用“大赛签约技术经理人+智者大模型”机制,帮助参赛项目加快转化,更好地走向市场。

  “大走廊杯”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杭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球性博士后科创赛事。截至目前,前两届30个决赛项目中已有25个成功落地,今年预计将新增16个落地项目。其中,首届金奖项目市场规模已突破亿元,充分体现了大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成效。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邹亚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