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协】

科技让我遇见千年风雅

  □   浙大教科附属启文中学805班 杨泞暄

  7月16日下午,我来到杭州乐园“最美浙江”沉浸展。

  当我坐进那台座舱,安全带“咔哒”一声扣上后,心里其实有点紧张。接下来,眼前的360°巨幕亮起,我仿佛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托起,掠过钱塘江大潮,掠过千岛湖的1000多座小岛,掠过良渚古城的城墙纹理……短短3分钟,我把浙江从北到南“跑”了一遍,连龙井茶园的嫩叶都看得清清楚楚——原来,这就是0.1毫米激光扫描的精度,这就是5G实时渲染的8毫秒低延迟。

  可真正让我眼眶发热的,不是这影像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股“要把祖国每一寸山河都装好送给你看”的执拗。工作人员说,这套系统由之江实验室、阿里云、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研发,所有核心算法、电动缸、裸眼3D屏等全部国产。在18个月里,团队跑遍了90个县(市、区),把1.2PB的原始影像压缩成指尖可触的清晰世界,只为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用一杯奶茶的钱,就能“飞”遍家乡。

  我想起课本里读过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小时候觉得那是诗,今天才懂,那是无数双手在实验室、在机房、在测绘无人机下的日夜兼程。当座舱模拟0.8G失重,当座椅在雁荡山峡谷中俯冲30°,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一代人享受的“身临其境”,其实是上一代人在图纸、在代码里“身入其境”换来的。

  在沉浸展出口处,我扫码领了一张“数字明信片”——画面上,晚霞中的西湖被无人机灯光勾勒成一枚温柔的“中国结”。我把照片发到班级群里,配文是:“看,这就是我们的浙江,也是我们的中国。”

  科技可以很快,但情怀一定很深。这天,我在一座游乐园里,看见了国家把山河装进芯片、把星辰大海递到少年眼前的模样。那一刻,我真切地觉得:生在今日之中国,真好;展望明日之中国,会更好!指导老师  胡育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