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协】

“国之重器”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

浙江省科协年度特别策划活动火热开展

受邀公众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物理科负责人刘吉平的带领下,参观重离子医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介绍“零磁空间”。
  “国之重器”集群,铸就创新基石。浙江省科协“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活动目前正在火热进行中。日前,第二场与第三场活动相继举办,分别聚焦超高灵敏极弱磁场装置与聚焦重离子医疗装置。

  通过“走近国之重器”这一高规格、深科普的平台,浙江省科协架设起公众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桥梁。活动旨在让这些支撑国家发展、引领人类未来的“重器”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国之重器·洞见未来”

  院士科普“零磁空间”的无限可能

  “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活动第二场于日前举行,活动以“国之重器·洞见未来”为主题,由浙江省科协联合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共同主办,吸引了线上线下数万名公众、科技工作者及媒体代表参与。

  活动开始前,一批受邀公众参观了极弱磁科普展厅,通过互动展品和专业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磁”相关的科普知识,包括地球磁场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微弱磁场及其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等。展厅的“重头戏”——“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大科学装置的精密模型,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公众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零距离感受了这项“国之重器”的宏大构想与精妙设计,对即将揭晓的“零磁空间”奥秘充满了期待。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房建成作主旨演讲,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零磁空间”的概念、实现方法以及其在基础物理、材料科学及医学中的重要应用。房建成还着重描述展望“零磁医学”的革命性前景,指出心磁图、脑磁图等技术凭借无创、超高灵敏度的特性,有望实现冠心病、癫痫等疾病的更早期、更精准诊断,并在癌症筛查、药物评价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他强调,“零磁”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疾病诊断的精准度和早期发现能力,还可能帮助我们探索暗物质等宇宙奥秘。

  在随后举行的青年科学家对话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极弱磁大科学设施总工艺师孙津济,杭州零磁设备公司总经理王亚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研究员姜丽伟等3位专家,围绕“解码‘零磁’:科学、技术与未来”展开讨论,探讨了该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面临的挑战及其潜在应用。

  “小粒子,大力量”

  院士领衔解密“零磁空间”奥秘

  “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的第三场主题活动近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举行,活动主题为“小粒子,大力量”,吸引了数百名医学专家、科研工作者、患者代表及媒体共同参与,并在线上进行了全网直播。

  受邀公众首先参观了重离子医学中心,直观了解重离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零距离感受这项“国之重器”的神奇——碳离子被加速至光速的70%,形成的高能束流可精准穿透人体组织,在肿瘤病灶处释放巨大能量(布拉格峰效应),实现“指哪打哪”的精准治疗效果。

  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介绍了“国之重器”启用对于提升浙江省肿瘤防治水平的重大意义:“重离子治疗技术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目前最先进、最精准、高效和安全的放疗技术,可实现对肿瘤的‘定点精准爆破’。对医生来说,其提供了治癌新武器,对患者而言,多了一种新选择和新希望 。”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活动。他介绍了“国之重器”的落户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起的助力作用。

  在主题活动的核心分享环节,3位专家从多维视角系统阐释了重离子治疗技术的突破性价值。

  在圆桌对话环节,杭州麻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陶伟华与医疗专家们围绕重离子医疗装置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癌症治疗意义展开深入探讨,现场特邀重离子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

  本报记者  叶扬  王航飞  陈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