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这场招聘缘何吸引四千高校人才

——从校企供需对接看绍兴产才融合走深走实

  当全国300余所高校、近500家企业齐聚一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不到两小时,就收到了20多份简历,不少高校也表达了合作意向,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轻量化与低空经济双轮驱动的制造业企业标杆,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青年人才的加持,将助力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引领产业升级。

  7月24日,由教育部相关司局、浙江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绍兴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东中西部校企对接促就业”活动在绍兴举行。全国300余所高校的师生,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市近500家优质企业参加活动,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超1万个岗位,涉及集成电路、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参加现场招聘对接活动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超4000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大,然而,受劳动力市场潜能挖掘不充分、就业信息匹配效率低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绍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8年起,绍兴每年举办“百所高校访绍兴”活动,邀请100所高校的师生到绍,与本地企业深度对接,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教育部关注到了绍兴的这一做法,遂将今年东中西部校企对接促就业活动与“百所高校访绍兴”这一品牌活动深度融合。借着活动规模与影响力的跨越式提升,绍兴将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桥梁,推进绍兴产业资源与全国高校人才资源“双向奔赴”。

  活动现场,一张张白色的小方桌就是一个个小型的“洽谈间”。高校师生和企业代表,就这样面对面交流人才供需、产学研合作。

  “我研究生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这里不少岗位与我的专业高度匹配。”来招聘会前,诸暨小伙严明凯提前做了功课,他翻开手机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10多个意向岗位的信息。“本来还愁专业对口的岗位少,没想到选择空间很大,我已经投了五六份简历。”他说。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带队老师童竹萱笑称自己取得“大丰收”:“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现在企业、行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方向。”活动中,她还与不少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加了微信,“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订单班’、见习实习基地等模式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让高校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

  “我们一直想来绍兴看一看。”在现场设摊招聘的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化工、化纤及新材料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招聘经理方民云说,自家企业和绍兴的不少企业同属一条产业链,人才方面完全能够实现互通,“相信绍兴的高校一定能够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活动当天,无论是东中西部校企供需对接会、百强县(市、区)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还是产业专线深度考察中,参与活动的企业和高校代表纷纷表示:对接成果丰硕。供需双方的线下集中交流与互动,补充了线上对接模式存在的信息少、匹配难等不足,既为企业提供了走近高校、有针对性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机会,也为高校就业育人提供了切实的市场资源和及时反馈,供需双方各有收获。

  为了让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同频共振,近年来,绍兴始终坚持做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常态化文章,推动实现校企供需之间的前置对接、无缝对接、深度对接,在不断创新合作中实现多赢。

  广搭对接平台。连续8年开行“引才专列”,与国内外80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紧扣“4151”先进制造业集群、“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新推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化工医疗等引才专线。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开展“一产一城一人文”主题活动,今年已吸引近24万人次求职者关注。

  深化产才融合。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今年在绍高校共调整专业54个,新增“人工智能”“电子封装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地方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支持校企协同育人,制定“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在绍高校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5个、县域产业学院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与地方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班”88个,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铺就“快车道”。徐晶锦  赵婧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