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金融】

金华工行倾斜信贷资源助山区县稳产增收保民生

  近年来,工商银行金华分行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工作部署,根据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指导,持续向武义和磐安两山区县倾斜信贷资源,全力满足各项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为武义和磐安发放普惠贷款余额62.12亿元,较年初增长9.24亿元,增速达17.48%,为山区两县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与此同时,工行金华分行还根据所辖地县市不同地域特色,对症下药,给出不同的金融扶持政策,助力稳产增收保民生。

  本报记者  孙侠  通讯员  张奕晨

  在杨梅界,“中国杨梅看浙江”广为流传,浙江杨梅声名远扬,兰溪杨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独特“酸甜”除得益于气候土壤,还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

  工行金华分行创新推出杨梅全产业链专属贷款产品——“杨梅产业贷”,涵盖“杨梅种植贷”“杨梅大棚贷”“杨梅加工贷”及杨梅酒供应链融资等,以差异化金融方案覆盖全产业链,有效解决融资难题,为乡村振兴增添甜蜜色彩。

  六月杨梅成熟时,兰溪市龙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园内一片繁忙景象。作为金华兰溪杨梅龙头企业,龙睛农业科技拥有110亩种植园基地,借助数字农业技术,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棚各项操作。其“七星山东魁”品牌荣获“2024浙江好杨梅”金奖,在兰溪杨梅销售市场占有率达30%。今年,企业计划扩大40亩种植面积以提高精品杨梅产量,资金需求迫切。

  工行金华分行依托当地杨梅协会推荐,迅速上门服务。基于企业扩建智能大棚的需求,定制“杨梅产业贷”纯信用融资方案,仅3个工作日便完成300万元信用贷款投放,及时化解企业生产旺季的“资金荒”。资金到账后,企业同步申领政府专项补贴,“金融活水+政策赋能”双轮驱动,让企业感受到普惠金融的高效与温暖。

  近年来,工行金华分行还与杨梅协会深入合作,为产业链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针对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题,该行提供“杨梅产业贷”等特色产品,采用纯信用方式,小额线上实时生成额度,大额线下尽调,最高额度300万元。

  截至6月末,该贷款产品覆盖种植、加工、冷链、文旅、电商全链环节,累计投放超5000万元,惠及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园经营者、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在兰溪杨梅林间书写了“红果生金”的共富新篇。

  小杨梅撬动大产业,“杨梅产业贷”滋养共富路。金融活水从种植大棚流向更广阔的市场,苏东坡笔下对杨梅的赞叹,如今化作农户的笑颜。这张“梅”好名片,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金融的温度也深藏在每一颗科技与汗水浇灌的杨梅之中。

  贷动磐安中药材产业腾飞

  磐安县自唐代起便有种植药材的历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如今,磐安中药材种植面积近8万亩,众多农户借此走上致富路,作为全国最大的浙贝母主产地,其浙贝母产量大、品质优,备受市场青睐。

  每年立夏前后10天是贝母最佳采收期,此时药材粉性足、药性含量高、收益价值好。当全国人民享受黄金周时,磐安药农们却迎来丰收忙碌季。药材种植基地里,药农伴着晨曦抢收贝母;贝母加工坊中,新鲜贝母经多道工序进入烘干房;药材城里,人群熙攘,交易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药材混合的芳香。

  然而,从事贝母种植的药农常面临资金难题。像在药材城做了十几年贝母生意的陈先生家种了50多亩贝母,还收购周边农户20多亩鲜货,采收期临近,采收、包装、运输等雇人费用需近百万元。他跑了好几家银行,不是要抵押,就是流程慢,等钱下来贝母就错过最佳采收期了。不少种植规模不小的药农,都因缺乏传统抵押物、用款急,遭遇资金瓶颈。

  工行金华分行迅速应对贝母产业“季节性用款急”的特点,推出特色产品“药材贷”。该行基于当地中药材协会数据,用种植面积、往年收成等信息评估客户资质,实现全线上申请提款流程。陈先生提交申请两天后就收到放款提醒,他激动地说:“这么快!我马上雇工人抢收贝母,一点没耽误!”今年立夏,他的贝母卖出了好价钱,直言工行的贷款能救急。

  近年来,磐安中药材产业与时俱进,不仅种在地里,还长在“云”上。2020年研发的“中药产业大脑”,实现中药材精准溯源,8万余亩种植地块和近5万种植户信息入驻。工行磐安支行与“中药产业大脑”深度融合,推出“药材贷”“产业贷”等线上信贷产品,覆盖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磐安药材产业在金融助力下蓬勃发展。工行金华分行聚焦当地特色产业,与政府部门、商会协会、农创客等加深合作,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专班”,打造“一县一策、一村一品”金融服务方案,为磐安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蹚出磐安乡村致富路

  大盘山峰峦叠翠,茂密的红豆杉排排白色疙瘩破土而出,这是灵芝发育的迹象。浙江济佰川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佳进认为,高海拔、山林间露天栽培的灵芝更具“自然”与“野性”,这才是道地灵芝。

  五十多岁的鲍佳进是磐安本地人,父亲是大盘山“土郎中”,一生与中草药相伴。毕业后,子承父业,他成为中药材采购员。几年后,他辞去工作,重启高祖于1859年创立的“济佰川”商号。

  2019年,深耕中药材行业30余年的鲍佳进从贸易商转型为实业家,秉持“做实业、打品牌”的信念,带领团队踏上灵芝野化栽培之路,自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让中药材“回家”。

  然而,把灵芝种进山林,企业面临诸多成本挑战。与室内种植不同,山林栽培物资运输全靠工人肩挑,人工成本高;灵芝生长需高湿度,山坡蓄水功能差,需投资建设引水设施进行滴灌;基地远离村镇,日常管理成本也居高不下。处处都要花钱,但鲍佳进却并不担忧。

  “30多年来,我一直开户在工商银行。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工商银行对乡村振兴的重视,金融服务愈发人性化,贷款有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功能。企业不需要资金时就能还款,需要时再提款,这既解决了还贷压力,又十分便捷。”鲍佳进说。有工行金华分行作“后援团”,他信心满满、步伐从容。

  这些年,“济佰川”深耕道地中药材,与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引进新技术、研发新品类,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康养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企业。“灵芝孢子粉越来越受认可,今年我们新增一条胶囊生产线,灵芝种植面积增加30%。”鲍佳进表示,中药材种植不占农田、不与粮食争地,还能利用磐安闲置山林,带动当地百姓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赋能荷花经济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7月,武义柳城畲族镇8500亩荷塘绵延十余里,形成壮观的“十里荷花长廊”,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与此同时,“浙江十里荷花科技有限公司”与共富工坊内,莲子采摘、荷花鲜切、冷链运输等工作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以该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2000多户莲农,打造出年产值达4500多万元的支柱产业。

  浙江十里荷花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化经营企业。近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研发新兴业务,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武义县安排专项资金对宣莲种植和有机认证进行奖补,政策支持与银行金融活水双管齐下,产业带动共同富裕的成效显著。

  如今,该公司将荷花经济打造成四季产业。鲜切荷花日销量突破2000枝,荷花品种扩展到1000多个,花期从5月延长至12月,打破了传统荷花经济夏日限定的局限。其中,一枝三雄并蒂莲卖出1314元的高价,一朵莲花绽放出多重价值。公司种植的宣莲品质上乘,新莲爽滑鲜甜,干莲软糯香甜。同时,还开发出莲子酒、荷叶酒、荷花糕、荷叶茶等20多个衍生产品。目前,公司拥有4家线下门店及1家线上天猫旗舰店。十里荷花长廊带动的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亿元以上。

  公司负责人王核表示,政府的利好政策和银行资金的支持让他信心倍增。过去,莲农主要靠卖干莲子,产品单一,经营能力较弱。如今,看着公司、共富工坊和村民们的经营日益红火,他倍感自豪。新产品研发、冷链建设、数字化赋能等,让荷花产业经济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工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的经营需求后,在抵押物已在其他地方用足的情况下,及时投放“农企e贷”300万元,高效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让企业切实体验到了创新金融产品的便捷。

  据统计,武义工行涉农领域贷款规模已达65亿元,上半年增量达3亿元。未来,工行将持续创新优势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助力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创富,以金融活水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