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

以数字化金融服务为抓手 缩小海岛城乡三大差距

◎ 黄旭 郑长娟

  摘要:本文立足海岛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提出以数字化金融服务为抓手,系统破解经济差距、公共服务差距与基础设施差距三大瓶颈。文章从数字赋能、协同治理与基础支撑三个层面剖析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平台建设、多元协同与政策激励等具体路径。数字化金融服务具备低成本、高覆盖、强渗透等优势,有望重塑资源配置机制,助力实现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为欠发达区域提供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关键词:数字化金融  海岛城乡  三大差距  数字赋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然而,在海岛地区,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均、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障碍。数字化金融服务作为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创新形态,凭借其低成本、高覆盖、强渗透等优势,为破解海岛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提供了全新路径,正日益成为推动差距缩小、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金融服务缩小海岛城乡

  三大差距的内在逻辑

  以数字赋能激活城乡经济协同动能,破解经济发展差距。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海岛农村地区面临金融服务覆盖面窄、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数字技术通过“广度赋能”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局限。例如,数字化金融平台能够覆盖偏远的海岛村落,使得渔民和农户等群体能够便捷地获得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依托大数据技术,海岛特色产业信用评估体系应运而生,这不仅使渔民能够通过手机App轻松申请渔船改造贷款,农户还能借助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实现生产与销售对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由“被动依赖援助”向“主动融入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契合了数字治理中“市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的理念,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

  以数字协同提升服务普惠精度,弥合公共服务差距。

  海岛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实质在于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不均与行政响应机制的迟滞。数字政府建设中“以技术提升透明度、强化政民互动”的做法,为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公共功能拓展提供了可行路径。一方面,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统一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将医保缴费、养老补贴发放等政务功能集成至平台上,使海岛农村居民也能便捷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指尖服务”,有效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堵点。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入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高财政资金流向的可追溯性与监管效率,确保教育、医疗等资源更精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在空间与人群之间的均衡覆盖。这一过程契合“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数据清晰度与完备性”的治理逻辑,有助于提升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

  以数字基建夯实发展支撑底座,缩小基础设施差距。

  当前海岛城乡在基础设施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其根源在于长期资金投入不足与项目实施效率偏低。数字政府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数字化金融服务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方面,应优先推动海岛农村网络覆盖率提升与智能终端普及,打牢数字基建基础,保障移动支付、线上融资等金融服务真正“用得上、用得好”,从而实现技术可及性与服务可持续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可借助大数据技术识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瓶颈,创新推出如“海岛基建普惠金融债券”等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定向投入道路修建、通信基站建设等关键领域。同时,借鉴专项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强化对资金用途的精细化管理与绩效评估,确保资源投向精准、使用高效,切实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逐步弥合。

  推进海岛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实践策略

  构建契合海岛特征的数字化金融平台。

  借鉴“全民参与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经验,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协同开发,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满足海岛地区的多元化金融与公共服务需求。平台功能应实现系统集成与模块化设计:一是设置“产业支持”板块,围绕渔船抵押融资、民宿运营贷款等海岛特色经济,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二是开设“公共服务”板块,集中社保缴费、政府补贴申领等功能,提升服务一体化程度;三是嵌入“用户反馈”机制,实时收集意见建议,通过数据挖掘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平台可用性与用户粘性,实现“以需促供”的良性循环。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组织推进体系。

  在推进数字化金融服务过程中,应构建涵盖政府、金融机构与基层社区的多方联动机制,强化制度协同与任务统筹。可借助数字政府“工作专班制”的实践经验,设立由地方政府、金融服务提供方与海岛基层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着力解决制约因素:一是推动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协调运营商加快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部署,缩小“数字鸿沟”;二是制订数字金融场景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参照成熟的“数据治理框架”构建风控屏障;三是建立“金融+基建”联动支持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助力渔港、道路等关键工程建设,提升发展承载力。

  健全激励引导与普惠保障并重的政策体系。

  为提高海岛居民参与数字化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应构建正向激励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政策工具。可参考“积分制”激励方案,在物质层面通过积分兑换实物、减免手续费用等方式提供实惠;在政策层面,将服务使用记录与创业贷款授信额度挂钩,增强金融可得性与激励导向。同时,应关注老年群体、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数字适应能力,通过社区课堂、上门指导、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常态化的数字金融素养教育,降低“技术排斥”带来的使用障碍,真正实现技术红利的普惠共享,契合“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导向。

  通过发展数字化金融服务缩小海岛城乡三大差距,关键在于以技术手段打通资源配置壁垒,重塑要素流动机制。未来,唯有坚持“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硬件建设与制度设计,才能推动海岛城乡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同步跃升,助力共同富裕战略在基层落地开花,为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具有可复制价值的实践样本。

  结语

  在数字化浪潮全面铺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海岛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亟需以创新手段破除制约因素。数字化金融服务作为连结技术与民生的关键纽带,不仅为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提供了新动能,也为实现公平普惠的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唯有持续深化“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强化数字基建、优化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支持,才能真正打通海岛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提供坚实支撑与生动样本。

  (作者黄旭系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副教授,郑长娟系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政策研究”(23BJY134)和浙江省“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