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由浙企投资改建的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交付

追着水温跑 避着灾害走

  本报讯  岸塘养殖、浅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如今又出现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7月20日10时50分,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一船厂交付,此船由浙江舟山企业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建。

  该船长224.9米,型宽32.2米,型深18.5米,船体藏有7个养殖舱,其中5个为“通海舱”,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200个深水网箱。

  站在甲板俯瞰“通海舱”,18.5米的深舱两侧各开有32个进水口,底部设有4个排水口。“海水从进水口进,从排水管出,24小时循环,利用波浪能形成自然换水体系,为鱼儿营造‘准野生’生长环境。”该船养殖技术人员介绍,这不仅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更能降低鱼儿因“颠晕”诱发的死亡率。目前该船已拥有20多项国内外专利。

  走入船上的监控室,一排排电脑实时显示着养殖舱内的水温、溶氧量等参数。船上这个“智能大脑”能实现精准投喂、自动起捕及灾害预警等,让这座“海上游牧场”带着鱼群“追着水温跑”“避着灾害走”。

  “这是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滢介绍,中国船级社在国际上率先定义养殖工船并制定技术标准,该船正是按此标准入级检验。该船拥有5个独创的“通海舱”,标志着我国船载舱养的深远海养殖进入一个新的“通海时代”。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该船交付投运,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向海洋要蛋白”开拓了新路径。

  “预计工船能年产2800吨,产值超1.2亿元。”据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拥军介绍,夏季去远东避暑,冬季回南方越冬,让鱼儿生活在最佳生长环境,有的鱼一年能养3茬,养殖效益至少提升1倍。以养大西洋鲑鱼为例,在挪威传统养殖周期需3年,而养殖工船仅需1年。

  “我们计划再实施改造3艘17万吨到20万吨的远洋货船,并布局打造全产业链。”潘拥军透露。据估算,全国适合改造的老旧船舶超过1500艘,未来这一“蓝色产业”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市场规模。

  陆双燕  林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