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底,浙江茶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
“浙”片叶子成富民增收“绿色银行”
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30万亩,干毛茶产量超过22万吨,干毛茶产值超过350亿元,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达到50家,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累计培育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在7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该《实施意见》整体框架为“1236”,即“一目标、两步走、三原则、六重点”。
为完成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20万亩、农业产值达315亿元,培育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品牌20个,综合产值突破1300亿元;第二步到202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330万亩、农业产值达350亿元,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品牌增加到30个,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
落到具体举措上,浙江将在六方面重点发力,包括基地提档、科技提能、品牌提优、融合增效、全链增值、政策增持。
在科技提能上,名优绿茶产区要升级装备、优化工艺、提升品质;鼓励建设精深加工园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发展红茶、黄茶等多元茶类;大力推动茶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应用,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服务团队,让科技为茶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全链增值上,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智慧升级”。鼓励各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茶企“领头雁”作用;加强“新农人”、农创客培养;建立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茶叶“地瓜经济”,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浙江农民收入持续40年领跑全国,农民致富增收,产业是基础,茶产业是其中的担当。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从事茶叶一产人员达165万人,茶农人均增收1.83万元,实现了百万就业、百亿增收。每年春茶采摘季节,还吸引外省采茶工50余万人,人均月收入达6000多元。可以说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共同富裕的“浙江温度”。
今后,浙江将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壮大茶产业整体规模,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和“链主”茶企,在基地建设、装备升级、冷链贮藏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即茶产业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支持村企联营股份合作模式,鼓励以资产、资金等方式入股与茶企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提高合作社、茶农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联农机制,让茶产业的增值收益更多兑现到就业人群,让茶农在产业链中分享到更多收益。2025年,浙江省茶农的人均茶叶收入力争突破1.95万元,2027年力争突破2.1万元大关。
现在乡村的咖啡馆不少,很多都是网红打卡点,乡村的茶馆、茶庄同样可以发展成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大海说,浙江要建设一批功能丰富、沉浸体验的茶叶特色镇、特色村,深入挖掘茶文旅资源,开发一批“茶园+创意加工”“茶园+主题民宿”“茶园+风景名胜”等特色茶旅线路,培育一批学茶、玩茶、用茶、事茶的“新茶人”,形成一批功能多元、产品多样、体验多彩的浙茶新业态,助推茶产业延链增效,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