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厚植创新土壤畅通转化路径
本报讯 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然而,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到市场的实际应用之间,往往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吴红梅长期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她发现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仍有待提高。今年省两会,她带来的一份提案中提到,“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关键环节,只有打通这三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概念验证环节,吴红梅表示,目前对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她建议在省级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运作模式,并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
中试平台方面,吴红梅认为,目前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存在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她建议,应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规划,支持龙头企业、科创平台等共建中试平台,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
对于应用场景建设,吴红梅表示:“应结合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实际需求,积极搭建应用场景,为前沿技术提供验证环境。同时,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主任孔春浩表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成果转化是必须攻克的难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近年来加大力度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围绕打造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实体化”成果转化基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转化机制,取得不俗成绩,眼下在国际上出圈走红的“杭州六小龙”就是明证,“对于我来说,最开心的是有更多富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关注到杭州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这里有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最硬核的政策,当然还有包容的环境。我想,只要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厚植创新优势,未来会有更多‘小龙’愿意到杭州、到大走廊孵化。”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智慧网络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叶认为,中试基地作为连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用地指标、产业准入、安评环评等方面,相关制度细则的不完善成为制约中试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试基地的正常运营,也阻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他举例道,比如,中试项目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评估要求非常严格,但中试的本身就是为了试验和探索,想要得到全面、准确的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数据。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因为按照严格的安评环评要求,中试项目可能会因为还没有完整的数据而难以通过评估,但中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试验来得到这些数据。
对此,李叶呼吁完善安评环评制度,根据中试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为灵活、适应性强的安评环评标准,确保项目在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此外,他建议政府应增加用地指标供给,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置换等方式,为中试基地提供更多的用地支持。同时,应明确产业准入标准,制定统一的中试基地产业准入要求,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前几天,我们研究所启动建设的海洋关键材料高能级科创平台,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让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汪爱英颇为兴奋。在她看来,这不仅意味着宁波在海洋新材料领域高能级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水平成果产出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更将为推动浙江科技强省、海洋强省建设提供重要策源支撑。汪爱英希望进一步拓宽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科教产融合通道,最终实现优化健全以重大科创平台为策源支撑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创新支撑。
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院长易淼清则希望通过打造没有围墙的育人空间,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学校陆续在温州多个县市区开办分院,例如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配产业开办瑞安学院,聚焦泵阀产业开办永嘉学院等。把学校办到产业集聚区,就近引入企业研发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优秀产业导师,组建‘双师多能’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把课堂搬进企业车间,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实践教学,用人黏性大增,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民革浙江省委会则在集体提案《畅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统筹布局,对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的机构进行优化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办法,鼓励机构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应通过‘领军企业创新联合体+中小企业先用后转’打通市场端转化需求。”民革浙江省委会建议,强化并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攻关。同时,因地制宜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本报记者 陈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