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学者破译大黄鱼“嗅觉语言”

或可主动引导鱼群向特定区域聚集

  本报讯  在幽暗静谧的海底世界中,光线难以穿透,声音传播也极为有限。大黄鱼是如何“暗中联络”、成群游弋的?最新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依赖的是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化学语言”。

  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教授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实验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大黄鱼通过嗅觉感知同伴的分子机制,发现熊去氧胆酸(UDCA)是其识别同类的关键信号物质。

  “我们之前就推测,大黄鱼自身分泌的胆汁中的胆酸,可能就是一种向同伴发出召唤的信号。”严小军分析道,“但这个胆酸里的成分太复杂了,究竟哪一个才是最关键、最有效的部分,一直是个谜。”

  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正是UDCA起了关键作用。“你可以把UDCA想象成大黄鱼族群间的‘专属暗号’。”严小军解释道,“我们的研究发现,即便把这个‘暗号’稀释到海水的万亿分之一,几乎像在一整个西湖里只滴入一滴,大黄鱼依然能敏锐地‘嗅’到它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反应。”

  行为实验更直观地展现了这种“暗号”的强大吸引力。研究团队让大黄鱼在水槽中做选择,结果它们游向UDCA的意愿,比游向另一种结构相似的胆汁酸要高出约44%。

  团队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团队深入探索了大黄鱼究竟是如何“读懂”这个化学暗号的。原来,在鱼的嗅觉器官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似“识别器”的嗅觉受体。

  “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巧的‘双通道’机制。”严小军生动地描述,“大黄鱼在闻到UDCA的早期,主要由一个名为V2R1的‘识别器’通过一条叫PLC的‘内部线路’来报告消息;而到了后期,则换由OR11A1等另外几个‘识别器’,通过另一条叫cAMP的‘线路’来接力传递。”

  他进一步解释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的“识别器”和“内部线路”,大黄鱼的大脑才能清晰地区分出来自不同胆酸的信号,从而判断出是“同伴A”还是“同伴B”在附近。这种随时间变化的感知机制,可能是大黄鱼适应环境、调控能量消耗的一种策略。

  这项成果不仅是基础科学上的重要突破,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严小军展望道:“理解了这套‘嗅觉语言’,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像使用‘声音诱鱼器’一样,在海洋牧场中精准地使用这种‘化学信号’。我们可以设计释放UDCA的装置,主动引导鱼群向特定区域聚集,这对于修复东海大黄鱼等渔业资源将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技术路径。”

  通讯员  沈家迪  朱爱军  本报记者  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