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举行
聚焦财富金融文化的互鉴与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介绍了美国的经济情况,他认为美国股市已经陷入“疯狂”。他表示,这主要是数字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情和投资所驱动。美国股市热度集中在前七大科技公司,占据了标普500指数超30%市值,形成由数字技术驱动的“理性泡沫”。斯宾塞认为,企业为规避竞争淘汰而积极投资,属于理性决策,并非非理性狂热。
在中美科技竞争方面,斯宾塞强调两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基本处于“不相上下”的态势,中国在开源技术、量子计算等方面进步显著。尽管美国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但并未阻断中国的创新路径,双方在关键技术投资上形成“互不相让”的格局。他表示,单边关税政策对中美经济直接影响有限,但“政策不可预测性”会抑制长期投资,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对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不过,斯宾塞对体系韧性保持乐观,认为在中国、欧洲及新兴经济体的共同维护下,全球经贸合作仍可部分延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突破,人工智能是其核心驱动力。要把握主动权就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他提出,未来应实现三个转变:从过去的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
王一鸣表示,科技、产业与金融彼此独立运行又相互联系。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离不开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金融可以在增加创新投入、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进一步表示,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为科技金融提供了更好的赋能环境,应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构建智能风控模型,通过智能投顾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蔡昉强调,为应对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结构性挑战,以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人工智能投资热潮将持续。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优势是应用市场庞大、场景丰富,而正是在应用中,AI的“双刃剑”属性会充分显现。他建议,中国应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全过程中推动“智能向善”,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蔡昉表示,在合理制度安排下,人工智能可大幅提升赡养生产率,有效应对老龄化压力。在需求侧,蔡昉提到,劳动年龄人口因承担养老保险缴费、家庭养老责任和预防性储蓄三重负担,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而老年人群体则因收入有限,消费意愿与能力双双偏低。人工智能应致力于提升各年龄段人口的消费能力与意愿。
“人工智能已被公认为决定未来国家实力的最为关键的领域,AI竞争集中表现为算力竞争,同时是不同国家资本巨头、科技巨头之间的企业级竞争。”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说道。
在金融智能化方面,李礼辉提出应坚持三大价值取向:人民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金融创新应服务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系统须具备高可靠性与可解释性,同时推动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他还呼吁打破“公共数据部门所有制”,建设可共享的金融数据库。
浙商银行原董事长陆建强谈到了金融领域的“打猎思维”与资本无序扩张现象。他表示,西方金融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如“好的企业过度服务,困难的企业无人问津”。他强调,必须坚持金融的功能性定位,将服务实体经济置于首位。为此,他提出“金融三分法”考核机制,将50%的权重赋予党委、政府和服务对象,30%交予监管机构,20%考虑股东利益,以引导金融回归本源,践行“善本金融”理念。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也是中国自主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