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科协】

探秘海洋生物多样性

浙海大“高校星火馆”系列科普活动再起航

  本报讯  近日,浙江海洋大学“高校星火馆”系列科普活动再次起航,浙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馆长陈健为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长峙校区的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探索海洋奥秘的旅程。

  讲座伊始,陈健向学生们展示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字: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已发现并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数超过24万种。在我国海域,已知的海洋生物物种就有数万种之多。而舟山群岛海域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100种,其中鱼类约450种、虾蟹类280余种……然而就在人类不断发现新物种的同时,许多曾经常见的海洋生物正面临着生存危机。陈健以舟山渔场为例向学生们说明了过度捕捞的严重后果:“舟山渔场曾盛产野生大黄鱼、带鱼,因长期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现在市场销售的大黄鱼多为人工养殖,野生种群恢复依赖增殖放流项目。”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国家林业和草业局、农业农村部正式联名发布了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名录中包含一级保护海洋动物30余种,二级保护海洋野生动物110余种。”陈健介绍,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长江江豚、玳瑁、绿海龟等珍稀物种,也包括许多不太被人熟悉的保护动物。

  讲座中,陈健还分享了近年来在海洋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海龟走私案、红珊瑚非法贸易、砗磲与海马保护……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们了解到非法捕捞、买卖国家重点保护海洋野生动物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这场讲座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海洋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保护海洋的种子。

  本报记者  叶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