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智能制造双创园:打造生态孵化场

  深秋未至,凉意已浓。近日,记者走进余杭经济开发区核心腹地的智能制造创新创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双创园”),杭州科迪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热气腾腾,一名意大利客户在一台检测设备前进行调试,并不断地和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各类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企业,自2021年入驻双创园以来,通过一站式代办服务,科迪科技顺利完成“电机测功机测试系统”“电力测功机测试系统”“磁滞测功机测功机测试系统”的研发。2023年,企业顺利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24年成功获得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资质。

  与科迪科技一样,许多创业团队怀揣技术入驻双创园,这里成为他们从试验室到生产线的“第一站”,从而走上孵化培育、成长壮大的技术成果转化之路。

  “我们是余杭经济开发区首个创新创业产业园,于2019年2月正式开园,目前已步入第六年孵化阶段。”双创园项目总经理陈子欣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双创园由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杭州航启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园区紧扣“一智三新”产业定位(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辐射数字经济、建筑设计等领域,通过“党建孵化+产业孵化”双轮驱动,构建起“空间载体+企业孵化+创新创业社群”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明确的产业导向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陈子欣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园区主导产业整体产值已达约20亿元,纳税额超亿元。目前,园区实际入驻企业22家,这些企业已累计获得省科小及以上荣誉资质近50件,知识产权总量高达1137件,其中园区企业实际拥有310件(含在申请中6件)。

  人才集聚效应同样明显。园区现有杭州市521计划人才1名,海外人才6名,各类高校毕业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150余人,余杭区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领军人才2名。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空间,更是要构建一个能够‘赋能企业成长、培育产业生态’的综合性平台。”陈子欣强调。为此,双创园打造了一套涵盖“全场景基础保障”“专业化产业赋能”“多渠道资源整合”和“创新化生态运营”的多维度服务体系。

  在基础保障层面,园区针对智能制造企业研发、生产、办公一体化需求,提供灵活分割的办公场地、高标准研发实验室及智能化生产车间。针对智能制造设备的特殊用电、承重需求,园区还提供定制化设施维护方案。

  “我们设立了一名‘企业服务专员’,协助入孵企业办理工商新设、股权变更、税务登记等行政事项,让企业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业务。”陈子欣介绍。

  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资质申报和人才引进痛点,园区提供了精准服务:搭建了“企业—高校—人才”对接平台,组织专项招聘和技能培训;重点辅导企业申报高企、科小、各级研发中心等资质;同时联动公共技术平台和高校科研院所,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杭州易合电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生产企业,其专注的有机电化学合成技术,相比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具有低成本、低污染、安全性高等优势。凭借可观的技术潜力和行业前景,今年上半年,易合电化学的新一代绿色低成本合成技术项目顺利通过余杭区“海创未来”领军人才项目评审。随后,通过精准匹配人才项目政策、场地空间等条件,易合电化学在余杭经开区的指导服务下顺利入驻双创园。

  “园区给我的印象是对初创型企业提供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有成效。”易合电化学负责人金庆丰说,“我们入驻还不到半年,在园区的帮助下已经成功申请一些专利和软著等,同时园区正在帮我们收集资料申报省科小的资质,这种细心关怀,让我们企业能更加专心搞研发、扩生产。”

  资金、市场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双创园与知名投资机构、银行建立合作,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与此同时,园区还定期举办技术论坛、创业训练营、主题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促进企业间的交流碰撞与生态共建。

  “园区内企业都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很多客户都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园区不定期地举办产业链对接会,使得我们与园区内的企业能共享客户资源,也能进一步为我们拓宽市场。”科迪科技负责人郭磊说。

  扎实的服务体系催生了显著的孵化成效。截至目前,双创园已成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面对未来,陈子欣表示,双创园将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度。“我们将提升招商质量与实效,增强产业集中化,始终以创新产业生态为核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运营理念,培育孵化价值链,打造创新生态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引擎。”陈子欣说。本报记者  杨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