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赋能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实践与对策
◎ 吕龙进
关键词:绿色金融 光伏储能 产业发展 能源转型
2025年,光伏储能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资源配置、风险分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光伏储能产业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支持。
绿色金融赋能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实践
绿色金融对光伏储能产业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风险共担三种渠道实现。针对产业特点,银行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某银行创新推出的“光伏储能项目贷款”,采取“项目抵质押+未来项目收益质押”的方式解决项目抵质押贷款不足的问题;部分互联网金融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了线上光伏储能产品,企业只需要在网上提交相关材料,银行根据其经营数据、用电数据、信用数据等,快速审批授信,提高融资效率;兴业银行推出全国首笔“光伏气候贷”,依托气象大数据对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等。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方面,各地政府都积极出台政策,支持绿色金融资源向光伏储能产业倾斜。如,宁波对纳入绿色信贷名单的光伏储能项目给予2%~3%的财政贴息支持,有效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并提供50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2025年上半年拉动30多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慈溪市对储能研发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补贴,并通过金融机构对项目予以补贴,调动其信贷投放积极性;苏州对光伏储能设备给予10%~15%的补贴,对绿色债券发行费用给予50%的补贴等。
在风险防控和协进层面,多方主体构建全流程保障网络。保险机构提供设备故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发电量不足风险、电力价格波动风险,“光伏储能综合保险”产品由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机构依托大数据实时监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设备故障、发电量不正常等风险及时做出预警,在发现风险后,金融机构可迅速采取行动,如要求项目进行设备检修、对融资方案进行调整等,以确保资金安全。光伏储能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协会发展报告、技术趋势分析等,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行业协会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促进双方交流,推动绿色金融和光伏储能产业协同发展。
存在的问题
目前绿色金融支持仍面临4个方面的困境:一是还不均衡,重“大”轻“小”轻“光”轻“电”,期限不匹配;二是技术更新快,项目评估难,缺乏有效电价锁定,政策落地难;三是缺乏有效衔接,手续多重,多头管理,企业信息沟通难,贷款成本高;四是国际融资难,产品不丰富,国际市场差异大。
绿色金融更好赋能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
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构建中小微企业多元融资体系。
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光伏储能企业的支持力度。构建针对中小光伏储能企业的信贷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单一关注财务指标评价的做法,更注重对企业技术能力、核心技术专利、市场前景、管理团队等的评价,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先进、拥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中小光伏储能企业,降低准入门槛,提高贷款额度。
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中小光伏储能企业融资渠道。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企业拥有的与光伏储能相关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推出科技信用贷,基于科技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对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引导社会资本以产业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投资中小光伏储能企业,政府可设立中小光伏储能企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投资中小光伏储能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或风险补偿,建立金融多级支持体系。
联动多方主体协作,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建立光伏储能技术评估机制。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具备技术专长、行业信息资源等优势,可及时跟进光伏储能技术发展状况,对技术路线可行性、发展前景等进行预判,金融机构与行业协会等合作,可获得其技术评估报告,来提升技术风险判断能力。如,建设光伏储能技术资料数据库,存储各种储能技术参数、应用案例、价格变动趋势等信息,供金融机构进行项目评估时使用。
发展金融市场和衍生品,推出与光伏储能产业相关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鼓励期货交易所推出光伏电力期货、储能设备期货等,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期货交易,对冲电力市场价格风险和设备价格风险。支持金融衍生品公司发展期权业务,为光伏储能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风险管理方案。
完善政策风险补偿,由政府成立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因政策变化导致的项目损益等,给予一定的政策风险补偿。
强化政策协同联动,搭建高效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细化完善政策,明晰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的申请流程、贴息比例、税收减免幅度等,简化办证流程,提升享受政策的便利度。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编制政策操作指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宣传、解读,帮助企业、金融机构正确理解和把握。
加强部门政策统筹协调,打造统一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发改、金融、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确保政策目标协调、措施配套衔接。政策信息发布平台要及时发布各类政策文件、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信息,方便企业、金融机构查询获取。
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政府部门应将企业的税收信息、用电信息、项目审批信息、环保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与金融机构共享;金融机构可利用风控模型,更精确地判断企业的信用和项目的可行性,提升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率和针对性;企业也可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了解金融机构的融资产品服务,提高融资的准确性。
深化跨境金融创新,构建国际化合作服务体系。
拓宽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光伏储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办理国际光伏储能项目融资租赁业务,企业可租赁国外光伏储能项目所需的设备。支持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丰富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积极联合国际金融机构,共同为国际光伏储能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认证、环境信息披露等领域合作。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影响力。建设我国光伏储能企业“走出去”绿色认证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绿色认证咨询和服务,助力企业对接国际市场绿色标准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
加强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研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作出风险预警、提供解决方案。金融机构应创新汇率避险、政治风险保险等跨境金融避险产品,帮助企业规避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风险。
结论
绿色金融助力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尽管当前存在金融助力结构不优、金融风险防范不成熟、金融和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大、国际及跨境金融助力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但如果能优化金融助力结构、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金融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际及跨境金融助力力度,定能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效能,推动光伏储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