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版权治理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区为例
摘要:AIGC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版权体系提出系统性挑战,版权治理已成为制约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杭州市滨江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AIGC产业与版权治理方面的探索实践,分析当前AIGC版权治理的主要困境。借鉴滨江区数据要素治理经验,提出确权登记、贡献评估、合规生态、工业治理与数据流通五大机制构建路径,构建“技术—法律—产业”协同体系,实现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从单一监管向生态治理的转型,是推动AIGC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AIGC 滨江区 版权治理 产业激励 创新机制
滨江区AIGC产业实践基础与治理探索
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区,在AIGC产业发展与治理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聚集了多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算力支撑、模型训练到应用赋能的完整产业链条,为AIGC版权治理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产业土壤。
完整的AIGC产业链生态
滨江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AIGC产业链矩阵梯队。上游算力层集聚了中昊芯英、知合计算等AI芯片企业,以及新华三、宁畅科技、华启智慧等AI服务器企业,为AIGC发展提供高性能核心部件。中游算法层汇集了览众数据、邦盛科技等数据服务企业,以及海大宇、中控技术、联汇科技、虹软、安恒等模型研发企业,涵盖从数据清洗、算法优化到模型训练的全流程能力。下游应用层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AIGC+文字”“AIGC+娱乐”“AIGC+图片”“AIGC+视频”“AIGC+虚拟人”等多元应用场景,网易伏羲、华数传媒、中南卡通、比邻星球等企业抢抓人工智能新赛道,推动AIGC产业加速落地。这些企业在算法、硬件与应用端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滨江成为AIGC产业先行区。
系统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2024年7月,滨江区发布《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引擎,构建集确权、加工、流通、交易于一体的数据产业链,并建设“中国数谷”核心区。2025年5月,又修订出台《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算力与语料成本,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和高性能模型的研发与交易,依托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四个百项”行动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
在数据确权方面,滨江以“三数一链”(数据交易场所、数联网、“数据发票”及区块链跨链互认)体系支撑数据确权与流通,对新获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的单位给予每件1000元奖励;在数据流通环节,鼓励企业经“三数一链”进行交易,对数联网设备接入企业连续三年补贴费用;在数据资产化方面,支持企业开展数据入表,对评估、审计等服务费用补贴30%,每家最高50万元,并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标准体系建设上,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在纠纷解决方面,建设数据要素流通合规中心,提供法律与仲裁服务;在制度创新层面,实施“改革沙盒”机制,为数据流通试点企业提供试错空间与政策豁免,降低运行风险。
创新的基础设施平台
2023年6月,滨江区举办AIGC发展论坛并发布AIGC产业先行区行动计划,揭牌AIGC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依托场景招商、平台招商、产业裂变等模式,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与开放生态,构建AIGC全链条集群核心载体。
在算力与支撑设施方面,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平台、海康威视视频感知AI开放创新平台与网易伏羲实验室共同形成“AIGC+”创新核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服务160余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累计推出50余个行业大模型与应用项目。“中国数谷”构建“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据确权、登记与交易全流程标准化,已在金融、生物医药、多媒体等领域落地应用,为AIGC内容的确权登记、溯源追踪与合规交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治理探索的实践意义
滨江区虽以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政策重点,但其确权、流通、溯源等机制理念为AIGC版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三数一链”体系的数据可信流通基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奖励机制”与“改革沙盒”制度,为AIGC内容确权与合规提供了制度支撑。在滨江区“数字经济+新制造业”双引擎格局下,企业在工业视觉AI、游戏资产生成、数字孪生等领域的应用,使AIGC版权问题从理论走向现实。网易伏羲、海康威视、“中国数谷”等企业的实践探索,与政府制度创新相互促进,构建了可复制的地方治理经验。
AIGC版权治理面临的共性困境
传统版权法以人类作者的独创性为核心,而AIGC“人机共创”特征打破了“作者—作品”结构,作品独创性与权属认定标准模糊,司法裁判缺乏一致性。AIGC创作涉及模型开发者、数据提供者、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主体,权利边界复杂且规则缺失。训练数据的版权许可与合理使用争议突出,各国界定差异显著,我国虽采取“适度容忍”态度,但授权链条仍待完善。AIGC生成过程缺乏可信溯源机制,区块链与数字水印标准化不足,合规审查能力偏弱。数据要素流通中权属不清、责任模糊与利益分配缺位导致数据封闭,创新动力受阻。总体而言,AIGC版权治理亟需在确权标准、权属规则、数据合规与技术支撑体系上实现系统性重构。
AIGC版权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
破解AIGC版权治理困境,需要超越传统“事后救济”思维,构建“技术—法律—产业”协同的系统性治理框架。
基于生成过程溯源的确权登记机制
AIGC内容是数据、算法与人类指令交互的动态产物,传统“结果导向”式确权模式难以适应,核心在于记录“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影响创作结果”。应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AIGC版权登记与溯源平台”,利用区块链实现全过程加密存证,自动记录提示词、模型版本、参数日志及生成指纹,形成内容“技术基因图谱”。平台应依据人类控制程度设立分级确权:高控制下自动生成《版权声明》,中控制下引导签署《共享协议》,低控制下赋予模型开发者邻接权并标注来源。政府需制定统一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生成即存证、创作即确权”。
基于贡献度评估的权属分配机制
AIGC创作兼具人类创造与算法智能,应建立“法理正当性—技术可操作性—产业适配性”三维评价体系。建议以人类创造性投入为主(约占60%),模型贡献占30%,后期处理占10%,并可引入Shapley值等博弈方法量化贡献比例。为提升纠纷解决效率,设立“AIGC版权快速调解窗口”,实行“评估—调解—确认”三步流程,由技术调查官评估生成过程,调解员组织协商,协议经区块链存证并纳入信用体系,对重大案件可实施“调解+司法确认”制度。
构建技术标准双驱动的合规生态
治理应兼顾“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推广“合规嵌入设计”理念,在研发阶段内置版权过滤、元数据记录与区块链对接功能。政府可将“合规能力”纳入产业扶持考核,引导形成“合规即竞争力”的行业共识。行业联盟可制定《AIGC训练数据合规指引》《生成内容标注规范》等标准,明确数据采集、授权与输出要求。监管部门可设立“AIGC合规沙盒”,在游戏、设计、营销等领域进行创新测试,探索风险边界与监管尺度。
面向工业场景的专项治理机制
工业AIGC内容包括设备控制算法、设计草图与仿真模型,属于“工业数字资产”。应建立差异化元数据标准:设计类存证约束条件与项目编号,控制类记录环境参数与安全约束,数字孪生类确保实体标识与触发事件全程追踪。标准化存证可将技术过程转化为可审计对象,推动工业数字资产确权与价值流通。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版权治理机制
数据是AIGC训练的核心要素,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合规体系。应确立“数据即权利载体”理念:一是实施数据来源谱系确权存证,嵌入采集信息、脱敏记录与权益证明;二是建立“质量+合规”双标签体系,明示版权状态并引入第三方评估;三是部署智能授权追踪机制,在数据包中嵌入机器可读协议,形成“数据—模型—收益”全链条追溯。
结语
本文以杭州市滨江区AIGC实践为例,分析AIGC版权治理的结构性困境,根源在于传统版权制度难以匹配“人机协同”“过程性创作”范式。破解难题需构建“技术—法律—产业”协同体系,从事后维权转向事前预防,从单一监管走向多方共治,从统一规则迈向场景化治理。政府角色应由“规则制定者”进化为“平台组织者与生态培育者”,推动内生合规与行业自律,在保护权益与激励创新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促进AIGC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本文为杭州市滨江区社科新型智库课题成果,编号:2025C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