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浇灌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 |
| 浙江渔老大数据中心。徐海翔 摄 |
衢州金融监管分局积极落实省局相关决策部署,紧抓涉农贷款考核,要求全市银行业保险业充分围绕衢州市“359”工作体系,以“千万工程”牵引,聚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辖内涉农贷款余额2288.40亿元,较年初增加181.02亿元,增长8.59%。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瞄准“三农”融资痛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实现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发展活力。通讯员 顾颖 朱颖
本报记者 郑谦
金融“贷”动智慧农机破解种粮难题
衢州市衢江区作为衢州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现有耕地面积超30万亩,种粮大户120余户,其中承包面积5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32户。无人机等智慧农机推广对于提升农业规模化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智慧农机单台价值较高,种粮主体一次性购置多台设备需大额资金。传统信贷依赖房产、土地等抵押物,而种粮主体多以农田承包经营权为主,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资产,导致“融资难”。同时,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特征,资金需求集中在春耕等重要节点,经营回款时间较长。传统信贷产品多为一年期以内短期贷款,且按固定周期计息,与种粮主体“资金使用集中、还款节奏分散”的需求不匹配,易造成“还款压力大”。银行难以精准掌握种粮主体的种植面积、产量、农机需求等真实信息,也缺乏对智慧农机使用效益、后续还款能力的评估依据,种粮主体对金融政策、信贷产品了解不足,形成制约授信的信息壁垒。
衢州金融监管分局将农机购置纳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机化领域倾斜。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的尽职免责标准,细化免责正负面清单,破除“不敢贷、不愿贷”的瓶颈。促进金融机构、农业部门、监管部门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生产特点,灵活开发信贷产品,提升贷款可得性和便利性。
以衢江区种粮大户杨某为例,其累计承包农田800余亩,主要种植稻麦、油菜等作物,年粮食产量超500吨。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杨某生产经营逐渐面临瓶颈。一方面,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攀升,传统 “雇小工育秧、插秧、治虫”模式下,每亩地人工支出从2018年的800元涨至2024年的1500元,800亩农田仅人工成本每年就增加了56万元,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另一方面,人工作业效率低下,农忙时节常因“抢种抢收不及时”导致减产,尤其在病虫害防治环节,人工喷洒农药不仅覆盖不均、效果有限,还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风险,影响粮食品质。
衢江农商银行推出“专属农机贷”,及时解决了杨某的经营转型难题。该行通过“三查三看”(查种植面积、查历史产量、查信用记录、看农田设施、看经营台账、看转型意愿),为杨某建立包含“生产规模、资金缺口、农机需求、还款能力”的专属画像,并从衢江区农业农村局获取种粮大户补贴发放、农机购置规划等官方数据,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确保需求识别精准度。根据杨某购置农机金额、种植规模精准核定授信额度,该行向杨某授信65万元,覆盖其80%的资金缺口,将贷款期限设为3年,与无人机3~5年的使用周期匹配,并给予LPR减50个基点上下浮动利率优惠,每年为杨某节省利息支出1万余元。
杨某成功购置2台植保无人机、1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每亩农田每年节省人工、农药、种子成本近1500元;无人机治虫效率提高15倍,全年作业时间减少120天,亩产量提升500斤左右。
在杨某成功案例的带动下,周边5户种粮大户主动向衢江农商银行申请“专属农机贷”,累计授信280万元,形成“一户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截至今年6月末,衢江农商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机贷1.2亿元,支持 32户种粮主体引入智慧农机。
“数字资产”变身农业融资新引擎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以往资产属性难以认定、价值不易评估,导致大量企业面临“手握数据、融资无门”的困境。如何激活数据潜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成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课题。衢州金融监管分局聚焦“四大工程”,推动知识产权融资提质增效,引导和支持辖内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试点,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的真正跨越。
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菌菇全产业链,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智能栽培、产品加工及农业旅游于一体的“轻资产、高科技”企业。在推进花菇工厂化种植过程中,企业与衢州市农林科学院深入合作,开展花菇品种筛选与智能化种植,通过数智大棚精准控制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关键指标,在提升花菇品质与产量的同时,积累了连续、准确、可追溯的环境监测数据。5月,该公司的“花菇种植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在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成功登记,取得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泰隆银行在走访中敏锐察觉到该企业的数据资产潜力,迅速开展专项评估,主动对接数据质押融资方案,在多部门指导下,快速完成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备案。通过这份特殊的资产,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从泰隆银行衢州龙游溪口支行获得贷款40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充足的流动资金,有效满足在菌种研发、数智大棚扩建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提升了企业数据资产管理意识和运用能力。
这笔贷款也是衢州市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为科技型农业企业借助数据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了范本。随着数据相关制度的持续健全,更多产业均可借鉴这一模式,将“沉睡的数据”变成“流动的资本”,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黑科技”助力畜牧业活体抵押
在畜牧业融资领域,活体抵押因价值评估难、动态监管难等问题面临诸多瓶颈。衢州金融监管分局推动金融机构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促进活体抵押融资顺利开展。
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是衢州本土知名的乳品生产企业,共有奶牛698头,饲料成本占牧场总支出的60%以上。2024年底,该公司的销售版图已拓展至浙江省各地,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流动资金一度紧张。农业银行在上门开展客户贷前调查时,注意到牧场里每头奶牛耳朵上都戴着智能耳标——这是牧场用来监测牛群健康、运动量的“黑科技”。为使“活资产”变成有效抵押物,该行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联合风控、信贷等多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活体抵押的特殊性,团队研究了从奶牛品种纯度、健康状况到产奶量的波动规律,结合智能耳标实时传输的运动数据、进食记录等,制定出了一套精细化的估值模型,并专门开通“活体抵押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压缩环节,确保从贷前调查到额度核定的全流程高效衔接,最终向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核定400万元的贷款额度。
资金到位后,牧场的“幸福指数”有了更坚固的保障:奶牛产奶量稳定在每天6000公斤左右,乳蛋白含量比行业平均高0.3个百分点。线下渠道也进一步拓宽,下半年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50%以上。有了稳定的资金流作支撑,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正规划建设酒店,力求把养殖、加工与旅游的融合文章写得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