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跨越山海 创见未来

浙青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开营

  本报讯  9月25日,由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浙江工业大学创业学院、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暨“跨越山海·创见未来”——浙青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在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开营。来自浙江多所高校及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19支创业团队汇聚一堂,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开启了一场东西部协作、山海携手的创新创业交流盛会。

  开营仪式上,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钱佩忠表示,本次训练营是浙江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科技援青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浙青两地学子搭建资源共享、能力共升的平台,助力青年创客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科技园将为所有团队提供创业孵化、政策对接、导师配备等全方位支持,并为青海团队开设跨区域创业孵化绿色通道,共同打造东西协作、山海联动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的“膜法新生”项目致力于高盐废水零排放与锂资源回收技术;杭州医学院的“析菌智检”项目针对临床难题开发快速检测方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扬番起航”项目则精准切入农产品出海赛道……本次训练营征集的项目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乡村振兴、文化创意、能源环保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紧扣社会需求、勇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力。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团队带来了一份关于高原特色产业的“新答卷”——项目负责人、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国栋介绍,团队聚焦青海特色枸杞产业,直面传统种植加工中的痛点,创新性地构建了“智能硬件+数字平台”双轮驱动模式。“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离心清洗筛选设备,采用多频震动与高速离心技术,能将枸杞破损率降至1%以下,效率提升3倍。”此外,团队开发了“枸杞通App”溯源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让消费者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数据,有效解决了产品质量信任危机。

  谈及参与此次训练营的收获,张国栋表示:“浙江在商业模式构建、技术落地转化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次跨越山海的交流,不仅是技术的碰撞,更是情感的联结,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浙江援青的深厚情谊和务实支持。”

  为解决天然牛黄资源日趋紧缺的难题,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的“拜思生物”团队带来了创新解决方案——菌酶协同高仿生天然牛黄培育技术。团队负责人王朱岳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3D扫描和生物材料打印技术,构建出高度仿真的胆囊内器官模型,不仅精准还原胆红素等主要成分,更实现了微量元素的协同表达。”目前,该技术培育出的仿生牛黄与天然牛黄的关键指标相似度已达到95.2%,药效较传统体外培育牛黄提升28%,而成本可控制在天然牛黄的一半左右。据悉,该项目已成立公司并入驻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本次训练营设置了项目路演、导师辅导、交流研讨等多种环节,并分设本科组与职高组,设立卓越奖、锐意创新奖、潜力新星奖等多个奖项,以赛促学,以训促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训练营已涌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参赛项目中,已有17个团队成功注册公司,迈出创业实践的关键一步。其中,更有6个项目精准聚焦农牧品加工、青海盐湖提锂等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累计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

  此次训练营的顺利开展,是浙青两地持续深化合作结出的最新成果。2024年7月12日,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协调推动下,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在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正式揭牌成立。该分园是浙江省首个在对口地区落地的科技园,也是青海省首个由外省主导建设的科技园。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海西分园,旨在精准弥补海西州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短板,借助浙江高校、企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组团式”援青效能。目前,项目已推动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团队的“盐湖团队整体提升计划”落地,促成六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并引进了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在当地设立服务基地。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