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协】

浙江省科协组织互动交流会——

为科普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支招

  本报讯  9月16日,一场围绕“2024年度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申报和提名工作”的互动交流会在杭州举行。

  浙江省科技厅官网近日发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202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在科学普及等方面支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并规定科学技术普及成果由省科协提名,为科普工作者申报科技进步奖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据了解,202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截止时间为9月23日18:00。

  会上,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平台技术老师围绕申报操作展开详细解读,从申报基本情况、具体流程,到填报注意事项、时间安排等核心内容一一作了说明。

  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原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项目主管周光辉针对申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析。他表示,在过往申报中,科普工作者容易出现对申报条件了解不全面、对申报系统操作不熟悉、核心材料编撰质量不高、佐证材料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他提出4条针对性建议,并明确课题、读物、知识产权等成果类型均可进行登记,鼓励大家积极梳理成果、大胆申报。

  为助力科普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申报质量,会上还特别邀请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获奖人陈兰姣和马舒建分别分享了经验。

  陈兰姣结合自身经历围绕相关行业的科普创新路径与实践思考作了分享,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思路。

  曾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的马舒建,以评审视角直观呈现评审流程,总结了“4+3”选题法,帮助科普工作者找准申报方向。他还梳理出科普奖申报中的“十大失分项”,例如“评审专家并非全是业内人士,申报材料需通俗易懂”“细分产业偏小众易影响认可度”等,提醒申报人员提前规避风险,提升竞争力。

  现场,与会科普工作者围绕实际申报中的具体疑问积极提问,涵盖“是否需要进行科技成果登记”“非直接完成人单位的申报规则”“提交内容修改范围”“知识产权和论文专著的提交数量要求”等,申报平台技术老师一一进行解答,切实解决了大家的困惑。

  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在总结中提了三点建议:材料并非越多越好,“精简有效”远比“材料堆砌”更能打动评审;科普工作者在实践中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结晶,打造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优质成果,抵制敷衍式创作;科普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鼓励科普工作者尽早开始谋划,在实践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科普作品。

  本报记者  王航飞  陈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