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协】

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

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专家观点分享

  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全体大会日前在湖州举行。大会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来自国际科技组织、国内外知名高校、全国学会、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的近300位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创投家代表出席全体大会。

  全体大会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命周期倡议秘书长洛伦斯·米拉·伊·卡纳尔斯,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陈军,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常任秘书长、比利时根特大学资深教授菲利普·德·玛耶尔,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棋,分别作主旨报告。本报记者  叶扬

  贺克斌:

  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

  贺克斌以《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的紧迫挑战,提出“双碳”行动需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的核心逻辑。

  贺克斌表示,气候变化造成经济损失严峻,“双碳”行动兼具紧迫性与战略机遇。“2024年全球经济损失前10大自然灾害中8个为极端气象事件,中国前10位中有9个都是极端气象事件。”他强调:“化石能源将在200~400年内耗尽,且全球分布不均引发地缘冲突;风光资源虽不绝对均衡,但技术突破可使其成为公平竞争的新能源基础。”

  贺克斌提出,“双碳”目标需构建技术驱动型经济体系。“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新能源技术体系需覆盖硅能、储能、氢能、智能四大板块。当前40%~50%的碳中和技术尚未商业化,储能、氢能、智能技术商业化率不足50%。”

  中国新能源体系全球领先,但需突破关键材料与市场机制。贺克斌介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新能源体系,但实现2060年碳中和需完成超过120亿吨减排任务,依赖30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他分析:“碳价将从当前90元/吨升至700元/吨,驱动高价技术市场化;但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将激增,2040年新能源装备矿产开采量或与2020年全球煤炭量持平。”

  同时,贺克斌认为,碳数据整合与人工智能是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他强调,全球碳排放数据分散于130多个商业数据库,需通过AI挖掘实现跨系统整合。清华大学推动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研究计划已联合23个国家59个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构建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的“供能-用能-储能”技术体系,并成立世界碳中和学会推动标准互联。此外,碳足迹管理需建立国际互认的数据基座与工具链。贺克斌介绍,清华大学牵头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4家单位),开发天工生命周期平台,对接海科数据、蚂蚁数科等企业,目标实现产品碳足迹“可用不可见”。该平台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欧盟碳足迹数据体系无缝衔接,推动全球碳足迹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

  洛伦斯·米拉:

  构建全球LCA一站式平台

  洛伦斯·米拉·伊·卡纳尔斯围绕“生命周期管理(LCA)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与国际合作路径”阐述《推动国际合作,提升基于LCA的政策的可信度与应用》主题报告。他指出,LCA是一种基于数据和证据的全局性方法,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聚焦最具影响力的环节、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全球绿色发展中形成“多米诺效应”。报告介绍了LCA的核心理念、全球实践案例,强调了数据透明性、团队能力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等关键原则。同时,他提出构建全球LCA一站式平台的愿景,呼吁各方特别是中国更多参与国际合作。

  “全球LCA平台是一个愿景,需要寻找更多的共识,寻找能够让LCA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措施的必要因素和实施路径,这需要通过驱动全球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洛伦斯指出,LCA可以帮助决策者“关注产生影响力最大的部分”,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找出最优解。通过在政策中引入LCA,不仅可以“融入最先端科学研究成果”,还能推动解决方案的系统化与可持续化。

  数据与透明性是LCA落地的核心前提。洛伦斯反复强调“第一步肯定是数据”,必须保证数据的充足性、透明性和统一方法论,才能让政策制定者准确评估环境影响并增强各方互信。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与合作的基础。

  洛伦斯提出打造全球LCA平台,与UNEP全球环境数据战略保持一致,汇聚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科研力量,推动理念可操作化与实用化。他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并进,我们非常需要中国参与方的支持和帮助。”

  陈军:

  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陈军以《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题作报告。他介绍,近年来中国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地理信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赋能作用。

  他提出,创造和提供全球地理公共产品是件大事、好事,应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国内外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比如,可以提供数据类、技术类、知识类、平台类以及能力建设类的地理公共产品。有了这些公共产品,世界各国就可以做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去分析发展地理条件、揭示发展的时空过程、评估政策的时空效应。

  中国已有良好的前期工作。陈军列举了三类核心产品:一是数据类产品(如全球30米地表覆盖,2014年由张高丽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赠送联合国);二是知识类产品(如德清SDGs监测评估,被列为联合国2020年首批SDG最佳实践,是16例中唯一减贫与生态结合的案例);三是平台类产品(如全球地表覆盖在线服务平台,支持数据下载、分析与验证)。

  陈军表示,建立多元化协同合作机制,是做好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关键。就全球地理空间产品供给与服务而言,要形成解决方案、典型案例、规范标准、工具平台,亟需多方协同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的作用,建立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的渠道与机制,组织能力建设活动;其次要发挥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好总体设计,联合国内外的技术力量,开展研发与服务;第三要团结国内相关专业(如空间规划、地理信息等)力量,也要联合有关的国际学术组织、机构,推动成立全球地理公共产品的创新联盟。

  菲利普·德·玛耶尔:

  欧亚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制图

  菲利普·德·玛耶尔以《欧亚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制图》为题作报告,系统阐述了该区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战略地位,提出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机器学习建模及国际合作,构建干旱区碳制图技术体系的实践路径。

  “聚焦生态系统碳制图和碳核算,通过高精度环境建模及感知、评估、决策、视觉化等系列制图技术,支撑‘一带一路’国家做好生态和环境风险管理,更好地治理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菲利普说。

  他认为,碳制图需突破数据驱动与基底验证的技术瓶颈。“数据驱动的碳制图必须通过基底驱动验证。”菲利普提出,通过融合气象数据、无人机激光点云、无人机多光谱及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可将碳储量估算误差(RMSE)降低至15%以下,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统计模型。

  中比合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范式。菲利普披露:“中比联合研发的‘中亚大湖区水—生态系统协同管理’‘荒漠区光伏碳汇与生态碳汇精准核算技术研发与应用’,相关技术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采纳,相关学术成果在《Scientific Data》发表后半年内下载量超1000次。”他呼吁:“需构建创新型跨国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多国技术联合研发和治理经验结合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干旱区碳制图需服务全球气候治理与区域政策落地。菲利普指出,干旱区碳循环的精细化测绘不仅是科研问题,更是科学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制定地方生态政策的基础性工作。“欧亚内陆干旱区不仅是丝绸之路的生态枢纽,也是全球碳收支评估中最薄弱的一环。”他强调,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执行的碳中和路径图,并与各国的能源转型战略协同推进。

  陈棋:

  深远海风电与绿能替代是方向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棋以《绿碳产业技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报告,他围绕中国“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系统阐述风电行业发展现状、运达技术创新实践及企业战略规划,强调深远海风电开发、绿能替代及国际化布局的未来方向。

  他提出,“双碳”目标时间紧迫,新能源需加速替代化石能源。“中国2021年提出‘双碳’目标,2060年实现碳中和,只有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压力非常大,任务紧迫。”陈棋分析,中国需在39年内完成碳中和,这一时间窗口远短于欧美发达国家,倒逼能源结构、用能方式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预计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从2024年的45%提升至2026年的90%。

  陈棋强调,技术创新是推动“双碳”进程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可以驱动成本下降,让风电具备平价市场化的优势。“陆上风电度电成本较2009年下降75%,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64%,较化石能源具有明显优势。”他解释道,自2021年全面退出国家补贴、实现平价上网以来,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比例逐步上升,并于2025年下半年全面入市交易,不再依赖政策保护,具备以更经济、更绿色的发电成本匹配用户需求的能力。

  同时,陈棋表示,深远海风电与绿能替代是未来战略方向。“未来海上风电的2.0版本来自于深远海”,他表示,深远海风电与绿能替代是未来关键的战略方向,目前浙江省已启动首个深远海示范项目,探索能源岛开发与漂浮式技术;运达计划2030年打造生物制甲醇、绿电甲醇、电制氨制甲醇等3个百万吨级绿色能源项目,推动“绿电+氢氨醇”一体化,实现绿电制甲醇与绿氨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