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妙笔绘“两山”
环保“黑科技”点亮浙江绿色未来
![]() |
图为颗粒物光量子雷达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大气PM2.5,颜色越深代表污染物浓度越高 |
从钱塘江畔的智能分拣中心到东海之滨的塑料再生工厂,从实验室里的“污水淘金”到监测网络中的“量子慧眼”……当科技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让海洋塑料焕发新生,让污水变成资源,让污染无处遁形,我们看到的是绿水青山的“颜值”与金山银山的“价值”在科技赋能下的深度融合。
追新逐“绿”!浙江以环保科技为笔,以实践创新为墨,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技术强的新时代画卷。
AI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出“金山”
在杭州市临平区的绿色数智分拣中心,蓝光闪烁间,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I视觉分拣系统正上演“精准魔术”:光学分选机以0.1秒/件的速度识别传送带上的塑料瓶、废纸板,AI机器人与智能机械臂接力完成分拣打包,99.2%的准确率让可回收物“各归其位”。
截至昨天,这套系统已持续稳定运行近80天。
“现在单线日处理能力达550吨,效率提升6倍以上,可减少40%的人工搬运距离。”联运环境营销中心总监王建芳的话语里藏着“两山”转化的密码——在这里,昔日的“废弃物”正通过科技之手,变成循环经济的“金疙瘩”。
同一时间,在杭州市余杭区金帝海珀华庭小区,居民正在使用联运环境的智能垃圾分类箱。这个小区的969户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从最初的10%提高到100%,正确率达到98%,日均可回收物收集量增长了近40倍。“投递可回收物能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全家人都养成了分类习惯。垃圾投对了,环境更美了!”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科技让生态理念走进生活的真谛。原来,联运环境打造的这套“智能箱体”系统,不仅支持人脸识别与自动称重,还能精准溯源投放行为、适时开展环保宣教,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又有趣。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可按重量兑换“环保基金”,积分线上线下都能采购生活用品。
王建芳告诉记者,目前,联运环境在国内27个省份275个城市运营2908个项目。其中,临平分拣中心通过AI机器人实现全自动打包,单位面积产能达2.8吨/m2·日,超过国家标准40%,年碳减排量达4200吨。这2908个项目如同散落的绿色种子,在“两山”理念的浇灌下,逐渐生长出资源循环的繁茂森林。
“再生术”让蓝色垃圾变“绿色珍珠”
台州湾的海风里,曾飘着废弃渔网、蟹笼的“叹息”。而今,在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这些“蓝色垃圾”正经历一场“重生之旅”——分拣、破碎、清洗、熔融、拉丝、切粒,一道道工序后,晶莹均匀的再生塑料粒子从出料口涌入吨包袋,仿佛大海馈赠的绿色珍珠。
“每再生1万吨粒子,相当于节约原油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介绍,他们已建成5条专业造粒线,年处理2万吨海洋塑料,产出的粒子经挤塑、注塑,化身遮阳网、管道、汽车零部件,完成从“污染”到“资源”的价值跃迁。
来自国际电子电器龙头企业的鼠标、键盘和手机部件制造,知名服装品牌的速干T恤、围巾,甚至高奢护肤品的外壳,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很多同样来自海洋塑料垃圾。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这些通过高科技“变废为宝”的产品,讲述着“蓝色循环”正让海洋塑料垃圾变身富民资源的蝶变故事。
蓝景科技生产副总经理方敏介绍,“蓝色循环”项目已串连起国内外200多家企业,逐步实现可持续的市场化开发。“蓝色循环”的海洋塑料已获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法国某世界500强企业以数倍于原生塑料价格的溢价采购一批海洋塑料,制作成高奢化妆品的外壳。
当海洋塑料不再是环境负担,反而成为制造业的“绿色原料”,东海之滨的这片土地,正用科技正名:守护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
“磷回收”让污水淘出鸟粪石
当记者来到申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种晶莹的颗粒——鸟粪石。“别小看它,这可是我们从污水里‘淘’出来的宝贝,是高效磷肥!”
磷是生命必需元素,但磷矿资源日益枯竭,而富含磷的工业废水、市政污水若处理不当又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行业正经历从‘磷去除’到‘磷回收’的深刻转变,但回收率低、产物杂质多、运行不稳定是普遍痛点。”
申能环境通过精准调控结晶条件,从复杂的含磷废弃物中高效提取高纯度鸟粪石,将有机磷及难溶磷盐的回收率提升至70%以上,可溶性磷盐回收率达90%。
申能环境科研人员算了一笔账:“这种鸟粪石用于农田,每亩只需10~12公斤,且无需额外追肥,比传统磷肥用量减少25%。既解决了固废处置难题,降低了环境风险,又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和经济收益。”
这种“以废制肥”的闭环模式,恰是“两山”理念中“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协同”的典范。当污水治理不再是单纯的成本投入,反而能产出高效肥料,绿色发展的“正循环”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光量子雷达捕捉“0.1微克”颗粒物
在宁波市镇海区的上空,“颗粒物光量子雷达监测系统”正24小时编织着无形的监测网。8分钟一次全景扫描,6公里半径内污染源精准锁定——当某建材公司违规堆放的粉煤灰还在散发扬尘时,系统已报警,无人机升空取证,地面走航车抵达,1小时内完成执法闭环。
“传统激光雷达要45分钟扫描一圈,现在8分钟搞定,报警精确到分钟级。”浙江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任翔宇说,这套联合潘建伟、窦贤康院士团队研发的系统,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引入环保,让即便是处于低矮厂房的隐蔽排放口的扬尘、油烟等“隐形污染”也无所遁形。
同样,在金华市中心医院7号楼,一台光量子雷达设备放置在离地面约63米高的大楼楼顶。它全身白色,正缓缓旋转,长方形的“头”上长着一只黑色“天眼”。凡是污染大气环境的,都难逃它的“火眼金睛”。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40余台光量子雷达设备在实时“捕捉”各种突发污染。“浙江有望在大气治理进入‘0.1微克’精细化阶段中走在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科技创新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催化”作用。在科技创新的持续催化作用下,“两山”转化的生态红利将持续释放。目前,浙江已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环保科技体系,预计到2025年底,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本报记者 陈路漫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