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瓯江实验室主任宋伟宏院士团队在《科学》发文

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有了新策略

  本报讯  8月8日,加拿大健康学院院士、瓯江实验室主任、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防治中心主任宋伟宏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题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的评述文章,深入解析了一种改良的新型单克隆抗体脑内递送方法。该技术通过“搭便车”的策略,对抗体结构进行双重改造,在动物模型中实现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为阿尔茨海默病(AD)免疫治疗带来改革性突破。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脑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异常聚集形成斑块。尽管目前已有三款靶向Aβ清除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杜卡、仑卡奈、多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临床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入脑效率低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阻止了抗体进入大脑;二是副作用频发,尤其是发生包括脑水肿(ARIA-E)和微出血(ARIA-H)为特征的“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病变(ARIA)”,高风险基因携带者更易发生副作用。传统的抗体药物借由受损的血脑屏障间接入脑,不仅效率低,还易在脑血管周围富集,与血管壁沉积的Aβ结合,引发炎症反应和微出血。

  宋伟宏团队重点评述了同期《科学》发表的创新研究——Zuchero研究团队开发的ATVcisLALA:Aβ抗体,一方面采用“搭便车”策略,能够识别并利用转铁蛋白受体作为“通道”,让抗体主动穿越血脑屏障,实现脑内抗体浓度提升5~8倍。另一方面,将抗体Fc区域第234-235两个位点的亮氨酸(L)突变成丙氨酸(A)(“LALA”突变,Leu234Ala/ Leu235Ala),降低其与其他细胞上特异性识别免疫球蛋白G(IgG)Fc段的受体(FcγR)结合的能力,从而降低免疫副作用风险。且能有效激活小胶质细胞清除脑内Aβ沉积,同时减少血管炎症和ARIA样病变。

  文章指出,该技术平台具有广阔应用潜力。宋伟宏强调,这项研究为抗Aβ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框架,也颠覆了“ARIA不可避免”的传统观念。目前免疫疗法的进一步改善在于精准控制抗体的“功能结构模块”和“入脑路径”,这一新型单抗递送设计策略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率,更有望降低风险,为未来AD免疫治疗开辟全新道路。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1000万人,2050年预计超4000万。该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患者家庭带来希望,更彰显中国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通讯员  陈晶晶  本报记者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