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企业获批国内首个中枢神经病变康复二类医疗器械证
让外骨骼机器人更懂患者
![]() |
图为研究团队开展助行外骨骼步行状态识别研究 |
2018年一场医学人工智能大赛上,杨巍带领的康复机器人团队与程天科技的同类产品成为决赛唯二入选者,双方负责人因此结缘。
“我们发现优势高度互补。”杨巍回忆道,“高校擅长基础理论、算法开发和实验验证,企业则强于工程优化与产品落地。”
2019年,双方启动了实质性合作。今年上半年,当浙江省推出“科技副总”政策,程天科技第一时间邀请杨巍担当此任。杨巍则带领一支由10名不同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
在杨巍到来之前,公司的核心瓶颈是外骨骼步态控制智能化不足,康复外骨骼只能提供预设的固定步态,无法适应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就像让所有病人穿同一尺码的鞋走路,效果必然打折。”程天科技行政总监徐丽仙告诉记者。
他带领高校团队将实验室成果——一套基于组合压力中心检测的步态规划算法引入企业。这项技术能实时检测患者步行能力,动态调整外骨骼的步态轨迹。“这相当于为每位患者定制康复方案。”杨巍解释,“临床实验显示,在相同训练时间下,患者关节活动度更大,步行距离显著增加,康复进展提速20%以上。”
这项突破直接推动程天UGO220下肢康复外骨骼获批国内首个中枢神经病变康复二类医疗器械证。产品上市后累计营收突破8000万元,成为企业明星产品。
此外,他还将混合振荡器模型应用于助行外骨骼,该技术使外骨骼能精准识别不同步行状态,在最佳时机提供大小方向均适宜的助力矩,助力峰值控制在人体自然力矩的30%~40%,既省力又舒适。“它让机器‘读懂’了人体运动意图。”杨巍说。
与传统技术外包相比,“科技副总”展现出独特优势。“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着眼长远的技术共生。”徐丽仙说,杨巍每月至少三次深入企业研发部,既分享前沿控制技术,又参与国家级项目申报。迄今双方已联合成功申报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更组队联合制定国内首个医用外骨骼行业标准。
而对高校教师而言,该机制破解了科研与市场脱节的困局。“过去追求顶刊论文,现在算法直接变成产品。”杨巍团队研发的基于硬件在环Hardware in the Loop外骨骼集成开发平台以及3项人机交互策略已应用于程天多款产品。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杨巍的下一步计划是将强化学习与大语言模型技术融入程天产品,赋予外骨骼“自主决策”与更自然的交互能力。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胡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