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典型样本
20年,浙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64倍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周年,20年来,浙江企业创新活力迸发,目前全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两周前,宇树科技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奖,是今年唯一获奖的中国企业。创造能级显著提升,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64倍,达到45.1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30倍,达到491.6万件,专利密度和商标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突破5000亿元,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地理标志惠及农户13万户,相关年产值破千亿元。
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介绍,浙江将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作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重要抓手,着力释放专利转化运用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通“四链”。
在畅通创新链上,架起转化“鹊桥”,唤醒“沉睡”专利。打通创新源头,浙江共盘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10.2万件,搭建“专利鹊桥”供需匹配大模型,为4.2万家企业“牵线”1171次,推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浙江还在全国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先免费试用,后按需付费”,降低企业使用专利门槛。目前,全省累计有8777件专利成功“落地生金”,近十分之一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
在培育服务链上,浇灌“金种子”,壮大“生力军”。浙江实施“金种子”计划,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成长,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开发智能系统,分级分类提供“陪伴式”服务,形成500家样板级、3065家成长级、11361家孵化级的“雁阵梯队”,累计提供超10万次精准服务。目前,全省共有57家企业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金种子”正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支撑产业链上,联盟协同,专利“强链”。浙江打造转化运营载体,支撑产业链升级,同时聚焦浙江优势产业,构建“产业联盟+专利池”协同模式,推动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共性攻关+专利共享+市场拓展”一体化路径,推动核心专利融入标准,降低中小企业转化门槛,实现强链补链延链。此外,浙江还筑牢八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60个知识产权联盟和一批专利池“基石”,发布全国首个专利池团体标准,为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在激活市场链上,培育好产品,提升竞争力。浙江力推专利密集型产品,激活市场价值,超5000家企业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1.63万件,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浙江还布局6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推广平台,促成7次合作,为企业授信融资63.8亿元。
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蕴藏着海量的数据资源。自2021年以来,浙江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将数据知识产权写入两部地方法规,省政府出台专项文件,与省数据局等10个部门建立登记制度。两部法规为数据知识产权颁发“身份证”,赋予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作用,数据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自开展登记以来,已吸引27个省(区、市)的企业登记2.2万件,数据活力加速显现。
为了让数据流通交易更顺畅,浙江建成“数知通”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通8个全国性交易平台,入驻服务机构180家,建立“运用意向精准推送、服务资源及时对接、转化通道个性定制”的服务机制。企业在申请登记时即可勾选运用意向,平台自动派发,服务机构即时接单,精准匹配供需。目前已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实现转化运用金额39.14亿元。
此外,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首创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许可、增信融资、数据资产入表、作价出资(入股)、被侵权保险、信托、联盟共享、跨境流通、证券化等10种转化运用路径。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实现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数据价值更为凸显。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市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