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半年观察:变革与机遇交织的2025年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前五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1.4万辆和458.6万辆,同比均增长35.2%,渗透率达到40.9%。而到了6月,这一数字进一步攀升,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成为市场主流。
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一方面,政府通过“以旧换新”“新能源下乡”等政策,持续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车企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比亚迪推出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实现了亏电油耗低至2.95L/100km,刀片电池针刺测试不起火,更全系标配“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让20万元级车型也能拥有高阶智能驾驶体验。
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同样表现抢眼。前五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85.5万辆,同比增长64.6%,欧洲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在海外建厂,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体系输出”的跨越。
智能化是2025年中国车市的另一大关键词。随着L2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配备自动导航辅助驾驶(NOA)功能,推动智能驾驶平民化。小鹏汽车的X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已在多个城市实现较为成熟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几乎所有车企都卷入了这场价格战。然而,无序的价格战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产业链上下游倍感压力。
面对这一困境,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时发声,呼吁企业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超过20家车企承诺向供应商60天内付款,被视作行业“反内卷”的一次集体表态。同时,多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也相继发布通知,严禁各银行业机构通过“高息高返”拓展汽车金融业务,促使汽车金融业务回归理性。
“反内卷”并不意味着要叫停竞争,而是要将竞争从低水平、低效率的“内卷式”竞争转向创新驱动、价值驱动、效率驱动的高质量竞争。车企纷纷加大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变化背后,是消费者对汽车品牌认知的深刻转变。在智能化趋势下,车企在打造品牌形象时,纷纷将智能科技作为核心卖点。然而,用户最为看重的品牌要素仍然是质量可靠、安全性等传统形象。因此,新品牌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品质建设和品牌信任度的提升。
尽管中国车市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中国车企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仍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在市场层面,随着竞争的加剧,车企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和盈利挑战。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外部因素,也给中国车企的海外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加速,汽车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电动汽车有望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同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将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本报记者 孙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