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光:甘当创新好戏的搭台人
斩获全省首届“科技创新鼎”;
获批省级“生命健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获评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获批温州市唯一的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多次获省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
创新不止,好戏不断!近年来,一出出创新发展的好戏正在瓯海——温州“一区一廊”建设的“主阵地”上轮番上演。
而这一项项令人瞩目的科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功臣”——瓯海区委常委、副区长林照光。
开拓一方 繁荣一片
林照光成长于基层一线,近三十载根植一线工作,使他积累了在基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开发、社会综合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也成就了他敢于横刀立马、担当作为、热爱学习、开拓创新的果敢与韧性。从“首街”书记负责瓯海中心区开发攻坚到“挂帅”负责温州高铁新城、高教新区开发建设,他始终做到了开拓一方、繁荣一片。三十载青葱岁月,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初心使命。
“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是瓯海的发展战略、锚定目标,但如何让科创成为区域发展的最强引擎是林照光时刻挂在心头的“头等大事”。四年来,他全面担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技走廊的建设重任,全力引进高能级平台。期间,他带领高教园区全体以非常之功,仅用100天就完成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一期项目的装修、组建,实现成功挂牌,展现了瓯海科创的决心和速度;通过围绕叶志镇、李校堃、宋伟宏等全职院士,全面启动了华科大研究院的扩容提升工程,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顺利打造了省级眼镜、智能锁具产业等系列创新服务综合体,促成中国基因药谷生长因子、生物医药两大国家级平台落地瓯海……四年前,高教新区还是个概念框架,如今,一座“一核一轴五镇多平台”的科技产业新城跃然眼前。
在林照光看来,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建好一个平台,就可以吸引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对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正是林照光不遗余力的坚持,使浙大温州研究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挂牌投用,实现了叶志镇院士全职入驻。目前,研究院已建成新材料、数字技术、生命健康三大创新创业中心,获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集聚109名常驻科研人员,落地13个项目成果,孵化13个产业化公司,申请发明专利34项,正加速向科研创新、拔尖人才、成果转化高地迈进。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自2019年开始已连续三届在温州举办,为温州市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人才资源,而作为承接峰会项目成果落地的主阵地,瓯海怎样才能更好抓住机遇呢?基于此,林照光创新提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七个一”模式,为做好青科会“后半篇”文章阐明了方向。短短一年里,实现了青科孵化器开园,青科创业园开工,青科基金组建运营,浙江院士之家、瓯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成投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果落地十条政策》落地实施。“这三年来我们以青科会为人才、项目交流契机,做好每个青科会项目的服务和对接,确保青科会成果在瓯海落地生花。”林照光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第三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举行,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等世界顶尖科学家,118名国内外院士,千余名青年科学家代表参加。通过这场峰会,瓯海落地高能级平台5个,产业化项目51个,引进人才129人,成为温州市成果落地的最大“赢家”“大户”。
挥动“指挥棒” 奏响科创进行曲
四年来,林照光担起了作为瓯海区科技创新“总指挥”的重任,他挥动科创“指挥棒”奏响瓯海高质量发展进行曲,用实际行动证明瓯海区科技创新不是说说而已!林照光带队连续奋战72小时,茶山梦创小镇工业区动迁“硬骨头”全部啃下; 一年不到,两幢联建房倒下的地方,崛起一个国家光电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总投资额265亿元的高教新区城市综合开发就此掀开序幕……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加速集聚中国基因药谷、温州医疗器械总部园、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泰康之家·瓯园、温州综合细胞中心(温州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等,连续2年获评特色小镇考核优秀(生命健康领域全省第一),跻身全省创建类特色小镇优秀等次第二名,成功实现全省特色小镇命名。
瓯海区作为温州市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最集聚的科创高地优势不断凸显。华科大温州研究院创成“微波通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其中低温共烧陶瓷(LTCC)与集成元器件模组、太阳能电池用纳米电子浆料项目完成产业化落地;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于2021年11月揭牌运营,目前已引进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增材制造等项目团队4个,落地产业化公司2家;全职引进侴树雷教授,团队核心人员共计15人,其中海外优青1人、省级人才2人。签约落地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打造“双碳”技术领域全国塔尖;瞄准老年脑健康医学顶尖技术,引进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全球顶尖的宋伟宏院士建设阿尔伯塔学院。“搭建这些高能级平台,对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林照光如是说。
林照光深知,推动瓯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他亲自“挂帅”,全力做好新兴产业培育顶层设计,聚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四大新兴产业,全面吹响瓯海新兴产业“集结号”。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上,引进建设温州数字经济大厦、温州市软件信息产业园、温州医疗器械总部园,建设国内一流的淘宝网红直播基地,形成百亿级产业园区。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上,引进泰康之家-瓯园康养项目,启动建设温州首个院士合作塔尖项目中国基因药谷。特别是依托中国基因药谷建设,李校堃院士8项I类新药项目落地产业化,并创建全市首个药临床GCP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在激发校地发展上,启动建设温州中科新城,实现茶山工业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时尚定制产业发展上,启动温州数字时尚产业园和温州时尚设计学院建设。其中,温州数字时尚产业园在当年立项当年投用,从奠基到结顶100天完成。以高效的温州速度推进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数字时尚产业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局建设新兴产业“园中园”过程中,林照光牵头主抓,仅用时一年,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就让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9倍提质扩容,并获得省主要领导点赞,培育了全市首个省级创业人才团队,实现入驻企业达545家,各类领军型人才增至43人,连续四年产值实现翻番,跻身全国高校孵化器十强,温州市南部新城的产业板块全面完成布局,创成浙南首个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该园区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A类优秀,实现破零。
“贷”动科技 创新成果竞相奔涌
近年来,瓯海区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其中,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然而,也有一些中小科技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难以依靠传统的抵押贷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创新发展。林照光表示,“我们能做的就是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多角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为加快瓯海科技型企业上市步伐,林照光专门成立上市工作服务专班,建立瓯海上市企业梯队培育库,尤其是针对近期拟上市的浙江创新新材料公司、温州聚星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专门绿色通道,短短一周协调省、市、区各部门开具合规证明70余份,协调化解问题10余个,为两家公司在上半年完成上市报会提供扫除了障碍,其中浙江创新新材料公司更有望成为温州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为进一步解决科技型企业因“轻资产、高风险”导致的融资难题。林照光积极参与推进“整园授信”“科创指数”融资模式,于今年2月,“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正式首发,首期向瓯海科技型企业授信20亿元“科创指数贷”。记者了解到,此前位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浙江气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投入研发需要,负责人多方寻求银行融资帮助,但均因其名下没有固定自有房产加之公司厂房又是租用等理由被拒绝。这次通过“科创指数贷”顺利拿到了400万元贷款。
“为更好帮助中小型企业,我们积极探索融资新渠道,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林照光说道,通过开展科技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科技保险、贷款贴息等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对接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推进瓯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引进温州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20余家金融机构,今年以来,促成科技企业实现融资3.57亿元。
不仅如此,瓯海区还借“技”融资,发行首个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帮助瓯海区4家企业19项技术产权获6360万元融资,并通过财政补贴、中介机构让利等方式降低年化率至3.99%,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贷”动科技,依托科技金融中心,联动银行、担保等多方金融机构,持续深化科技企业信用(担保)贷款,创新推出“科企贷”,本年度已为14家企业注入3960万元贷款,累计实现投融资4.02亿元。同时,推出首个眼镜行业科技信用贷款“镜新贷”,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资本管理、金融咨询等服务,累计为15家企业贷款2230万元。
瓯海科创在林照光的指挥下,正源源不断释放出新活力。本报记者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