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行:技术升级才是 民族微创医疗器械的未来
“我只怕自己有钱赚没命花,我不会采用国内企业生产的吻合器,我只用美国进口的强生品牌……”几年前,一位医院就诊的患者对安行说的这句话,对安行而言,是他至今仍旧无法抹平的“心伤”。国内民众对民族企业生产的微创医疗器械的失望、不信任乃至抵触,导致国外品牌长期占据市场的主导权,让深处微创医疗器械销售一线的安行感到非常失望,推动国内微创器械技术升级,在安行看来,已经迫在眉睫。
吻合器,是指医学上使用的替代手工缝合的设备,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钛钉对组织进行离断或吻合,类似于订书机。根据适用范围不同,主要可分为皮肤吻合器、消化道(食道、胃肠等)圆形吻合器、直肠吻合器、圆形痔吻合器、包皮环切吻合器、血管吻合器、疝气吻合器、肺切割缝合器等。设备包括壳体、中心杆及推管,中心杆设在推管内,中心杆前端装有钉盖,后端通过螺杆与壳体尾部的调节旋钮连接,壳体外表面上设有激发手柄,激发手柄通过铰链与壳体活动连接。
“事实上,吻合器并不是新鲜技术产品,很早就存在于医院微创手术领域,但这样的一种微创器械产品对于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国内产品的技术水准一直以来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别说与国外企业相比了。”安行向记者表示,国内生产该类型产品的企业已经有七八十家,但产品技术的精度、稳定性、安全性等都无法达到医疗手术应有的水平,且大都是仿自美国等国家的技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和价格战局面严重。
安行表示,目前国内吻合器的市场,80%的市场份额被以美国的两家知名品牌强生、柯惠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占据,国内企业仅仅只占20%不到的市场份额,且在市场定价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垄断行为,强生同款产品在美国国内不过是两三百美元,到了中国,民众就要以一两千美元的价格才能购买到该款产品。
“因为我自己在国外医疗器械公司任职过,并且长期在市场一线,很清楚国外企业对于国内市场价格垄断以及技术封锁,但这并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一直都是抄袭别人,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市场信任可言,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我们国内的微创器械产品和技术是难以有大的突破的,更严重的是,最后我们这个产业有可能被兼并乃至全被国外垄断,这对国内患者而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安行向记者表示,国内微创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这一严重的事实,不升级自己的技术,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市场的趋势就无法阻挡,国内民众的健康幸福就无从谈起。
安行表示,一方面,国外品牌长期占据国内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利用技术垄断主导产品定价,让国内民众长期以高昂的价格采用产品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对于国内产品技术的稳定、安全不信任,同时对于国内企业的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国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一直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这样既成的事实面前,努力提升自身技术,让消费者看到国内企业的努力,这才是关键。心头一横,他开始了自己的民族医疗器械研发事业……
自2011年创建杭州天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在安行的带领下,天昱微创一直致力于微创医疗领域吻合器的研发和生产,并亲力亲为奔跑在国内一线医疗机构,在推动民族品牌吻合器市场化的同时,也着力推动国内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积极与国内军工企业合作开发,推动军用技术民用化,打破国外技术产品长期垄断国内医疗机构现状,让更多医疗患者能够享受到与国外技术水准相当的民族器械医疗服务。据安行介绍,目前天昱切割吻合器已经实现保密折弯技术、高精度保证、有效解决出血和瘘,凸轮设计保证缝钉成型一致、中止位置保护脆弱组织等技术优势,针对手术推出3钉仓套装,使用超出3钉仓,公司实现免费赠送患者使用的机制,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推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遇上的阻力还是不小的,关键是长期以来国外对于该项产品技术封锁,而国内产品又达不到要求,所以造成了国内民众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乃至抵触。”安行表示,在推广民族产品的道路上,说服医院和患者使用国产产品,让大家了解到技术的稳定和安全才是关键。安行表示,医生身负着患者治疗的重任,采用的产品必须安全、稳定,长期以来都是使用国外产品,一旦产生什么问题,对患者也有所交代,但一旦使用国内产品出现问题,医生是难以承担这种责任的。“很现实的一个案例是,我当时去四川一家省级大型医院推广自己品牌,进门便被主治医生当头一棒,当时医生对我说,我很忙,也不会采用你们的产品。”但安行还是坚持不懈向医生解说产品,并当场向医生做实验,在对比自己产品和美国强生产品之后,医院开始采用天任生物科技的吻合器,并从此建立长期合作。
从旅居国外与国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发,回到国内积极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加强与军工单位合作,合力提升自己企业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到建立一支完整、优秀的团队。在安行的带领下,如今的杭州天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精度吻合器与国外同类产品已经实力相当,且在性价比上已经超过国外,而这也正是安行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不和国外企业在产品品类上的竞争,而是以某一两项国内缺乏的关键产品为切入点,整合各项资源推动国内技术的转型升级,做到服务民生……”
本报记者 杨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