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明:以“工匠精神” 打造自助智慧终端
![]() |
开户办卡、电子银行签约、购买理财产品等通常只能到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现在能在自助终端上办理了。在杭州萧山进化工业园区内,记者亲身感受到了“智慧城市”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杭州惠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明告诉记者,这个ITM远程智能终端是该公司的明星产品,可以完成90%以上以往只能在银行柜面上受理的业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半。以自助、智能、智慧为核心特征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正在用它的“聪明”改变人们的体验。
杭州惠光科技有限公司集自助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致力于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寻求自助终端产品的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车库里诞生的“惠光”
“我做前几份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胆子特别大。”在创立“惠光”之前,张惠明做过钳工、装修设计、染色师、技术开发及质量管理等多份工作,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积累和沉淀。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惠明接触到了触摸查询机。“1997年,我去参观一个计算机展览,看到了一个触摸查询机,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整两个小时就围着它转。”张惠明说,当他发现了机器上的一些不足后,他向参展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画了一个简单的图,并承诺10天后交出自己设计的机器。
“当时设计的显示屏是球面的,因为测量的误差和工艺上的限制,美观上不符合要求。”现在想来,张惠明对于自己的第一份答卷并不满意,但多亏当时的那股“傻劲”,让他开始研发自助终端设备。
“胆子大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决定了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000年,张惠明租了4个又黑又矮的车库,组织了10来个人,开始了第一次生产。创业初期,从设计、生产、质量到销售,甚至在安装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统统都要自己一手包办,张惠明常常忙得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睡觉。
从零星的小单到批量的大单,从单一的机柜生产逐步转化为整机生产,从一家小作坊成为集软硬件开发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惠光”用了10多年的时间,目前已实现年生产能力20000多台。
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
留下来的这种追求完美、创造精品的“工匠精神”。而在传承父亲精神的基础上,张惠明赋予了其时代气息。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机器的功能,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张惠明说,产品的外形设计和艺术是相通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尺寸比例的把握,色彩、形状以及颜色的搭配,我都有很高的敏感度。”以影院机具tile瓦片为例,由“惠光”研发生产的这款机器的灵感来自瓦片与电影胶片,红色的机身线条流畅,块头大却充满了灵动的气质,仅靠一个弧形屏幕,就可以实现影讯查询、购票、取票等多种功能。
在张惠明的心目中,做一台机器就像做一件衣服,由许许多多的小块材料拼接而成,每一部分都要追求完美,这才能达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张惠明骄傲地告诉记者:“这种工艺叫做碎拼法,是我创造的。”得益于张惠明对美学的追求和坚持,“惠光”的产品多次在浙江省工业设计大赛和“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创新是一个方面,在创新之后如何把工匠精神、工业设计贯穿到整个研发、生产当中去,是‘惠光’所追求的。”张惠明说。
在张惠明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鸟笼,虽然与办公室的整体格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是张惠明的心爱之物。张惠明说,这个鸟笼是父亲做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当年他凭借手上的一把小刀、一个锥子和一些简单的工具,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做成了这个精致的鸟笼。
父亲制作这个鸟笼花了很多的心思,幼小的张惠明在一旁观察父亲的劳动和创造,从中感悟了许多。张惠明说,鸟笼之所以保存到现在还是如此结实美观,是因为当时设计合理、选料讲究,每个零件都经过精心打制。而张惠明从创业初期的迷茫到现在成为国内自助设备行业的前行者,他凭借的就是父亲
朝着创新的亮点前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除了银行自助终端,“惠光科技”还开发了交通自助系统、彩票自助售票终端、自助办税终端、数字标牌、电力自助缴费机、自助发卡机等产品,基本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近年来累计获得各种国家专利130余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去年,我们在新设备和研发上的投入就达500万元。”张惠明说,“惠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和人机交互产品研发基地,加强自主创新,与国内外6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张惠明很有信心。他表示,未来,“惠光”一方面要从卖产品逐步向卖设计转变,把技术品牌不断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公司将进入产品聚集、整合环节,在开发硬件的基础上加大软件开发力度。
“当一些想法聚成焦点的时候,那是个亮点,我们一直朝着那个亮点前行,从未放慢脚步……”从机柜、设备制造到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当初只有4个车库和十几个人,到现在拥有近300名精英团队的规模企业,“惠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求变,稳步行进在基业长青的路上。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金乐平
通讯员 黄俊 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