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融】

强党建引领 引金融活水 育科创沃土

奋力谱写新质生产力发展绍兴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坚决扛起金融强省建设的使命担当,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创新浙江”的战略部署,全面引导全省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

  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的坚强领导与悉心指导下,绍兴金融监管分局以监管引领推动金融创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任务,将省局的战略蓝图细化为绍兴的“施工图”,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关键领域,全力服务绍兴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通讯员  郭舒文  本报记者  赵琦

  坚持高点站位

  在强化体系支撑上“谋深谋实”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指示精神,着力从制度层面搭建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

  强化政策联动,凝聚发展合力。有效的顶层设计源于跨部门的协同共治。绍兴金融监管分局主动破除部门壁垒,联合市科技局、市府办(金融)、人民银行绍兴市分行等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支持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性构建科创基金体系,持续畅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深化机制建设,打造专属赛道。为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实效,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指导辖内机构扎实推进《绍兴市银行业保险业“一园区一方案”科创金融伙伴共建计划》,以“六专”机制推动金融服务精准滴灌产业园区;创新建立科技特色支行建设与市级财政专户竞争性存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创一线倾斜。

  深化数字赋能,助推产业升级。绍兴作为制造业大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紧扣这一地方特色,指导辖内机构全面落实《深耕产业数字金融助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行动方案(2023—2027年)》,加速传统产业金融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30余个产业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有力支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此过程中,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金融力量催生新质生产力。例如,在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推动“整链授信”模式的背景下,恒信农商银行围绕绍兴麻鸭这一传统特色产业,联合东湖街道、仁渎村等组建强村共富联合体,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整村授信破解了381户养殖户超7000万元的融资难题。值得关注的是,银行深度介入产销链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并利用自身平台代销麻鸭衍生产品。这种系统性的金融服务,有效推动了绍兴麻鸭产业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迈进,全产业链产值达4.3亿元,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是金融助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

  坚持改革破题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求新求变”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部署,着力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瓶颈。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现关键“破冰”。面对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成功推动瑞丰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首单科技创新债券,规模3亿元,为绍兴市科技企业开辟了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来源新路径。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激活无形“资产”。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传统以厂房、设备为核心的抵押担保体系无法有效识别和衡量这部分价值。为此,绍兴金融监管分局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银行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投贷联动新模式,并推动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全面纳入全省“4222”再担保体系,有效盘活了企业的智力资本。

  丰富科技保险供给,构筑创新“安全网”。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当地设立中试项目专项保险并提供保费补贴,大力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险等,为企业创新探索之路保驾护航,让企业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激活沉睡的生产要素,需要金融机构立足地方产业特色,进行大胆的、定制化的产品创新。在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的引导下,诸暨农商银行针对被誉为“江南小茅台”的同山烧产业,创造性地推出了原酒抵押贷款产品——“酒贷通”。该产品深刻洞察到同山烧的价值随窖藏时间增长而提升的特点,将“原酒”这一核心却非传统的资产转化为合格抵押物,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这一创新彻底解决了酿酒企业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导致的融资困境,有效激活了企业的核心资产,为产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注入了金融活水,推动同山烧产业年产值向10亿元目标迈进,堪称金融创新激活地方特色产业要素的典范。

  坚持精准滴灌

  在服务成果转化上“走深走心”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的重要指示,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

  护航初创企业,打通首贷通道。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是成果转化的源头,但也往往是融资链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为破解“首贷难”问题,绍兴金融监管分局联合多部门实施《绍兴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户培育工程》,通过建立数字培育库、组织“大走访”精准对接,并落实不良容忍度等差异化监管政策,“一企一策”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深化产学研融,贯通转化末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但其成果转化往往面临市场化、产业化经验不足的困境。为架设从“书架”到“货架”的桥梁,绍兴金融监管分局创新开展《绍兴市金融服务共建研究院“双进双促”活动方案》,为全市35家共建研究院配备“金融服务专员”,推行“一院一员一方案”定制服务,力争2025年末相关创新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以金融力量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匹配。为解决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绍兴金融监管分局坚持线上线下两手抓,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对接平台。线上,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入驻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线下,常态化组织“政银企”面对面座谈,2024年以来已组织各类对接活动720次,解决了3.4万余户市场主体超700亿元融资需求,让金融血脉更加畅通。

  为确保金融服务能够真正下沉到产业一线,绍兴金融监管分局大力倡导并推广深入基层的服务模式。其中,嵊州农商银行探索出的“两员一站”(驻村金融共富专员、驻村金融指导员、金融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成为精准服务的标杆。该模式通过派驻专员,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茶叶产业带头人俞芳华女士制定专属金融方案,并协同其摸排产业链上下游80余户农户的资金需求,提供了近2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同时,利用村级金融服务站,在新茶上市收购季提供现场存取、理财咨询、信贷办理等一揽子服务。这种“人、事、点”相结合的网格化服务,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了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覆盖和精准支持,确保了金融活水能够精准滴灌到产业链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坚持系统观念

  在优化金融生态上“协同协力”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指示,推动金融服务从单一的资金供给向综合性的生态构建跃升。

  拓展“保险服务”广度。为实现科技创新获得更全面的风险保障,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深入开展保险“菜单式”服务企业八大行动,聚焦绍兴“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大力发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等业务,为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

  挖掘“融智服务”深度。现代金融服务早已超越了“融资”的范畴,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积极建立并推广外贸“金融顾问”制度,在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注重植入金融科技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实现从“资金供给”到“知识赋能”的跃升。

  提升“便民服务”温度。一流的创新生态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金融服务与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指导机构围绕“金融+政务”等10个领域开展“惠民实事工程”,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金融获得感、满意度和安全感,助力打造“枫桥式”一流营商环境。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扮演“产业伙伴”而非简单“资金中介”的角色,以金融智慧优化产业生态。浙商银行绍兴分行在服务诸暨珍珠产业中,将“金融顾问”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该行通过派驻金融顾问团队提供“陪伴式”服务,深入市场“问诊”企业需求,“把脉”行业痛点。经过充分调研,创新推出无需抵押、额度高达300万元的“珍珠共富贷”产品,并积极推动引入保险机构为养殖户增信。这种“融资+融智”的深度介入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个企业的资金问题,更是通过党建共建、搭建“商业银行+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的协作平台,从源头上为整个珍珠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这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所蕴含的源头治理、协同共治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金融服务领域的成功探索,为构建良性互动的金融产业生态圈树立了样板。

  绍兴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锚定绍兴“四个强市”建设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持续做深做透创新发展“两篇大文章”。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引导金融机构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大力发展耐心资本 ,为绍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坚实、更强劲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