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紧接A1版)据统计,全省已有200余家企业面向公众开放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或科普教育基地。企业通过科普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培育了潜在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会乐于“有机链接”。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有效联动,往往需要社会来有效链接。202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科普联合会,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科普机制。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社会有效“缝合”,互促发展。目前,每年有近10万科技志愿者活跃在之江大地,其中既有两院院士,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既有退休老专家,也有在校大学生。正是社会力量的有机“缝合”,科普工作才有了最牢固的根基。

  这种“乘法效应”而非“加法效应”的创新安排,体现的是一种深睿的治理智慧:市场能解决的事,绝不让社会去处理;社会能解决的事,绝不要政府干预。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台,有机融合,共同推进。

  三

  用创新思维做科普,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中的“第一发球人”角色。不管科普形式怎么创新,传播方式怎么变化,科技人员永远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在之江实验室,科研人员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用通俗语言讲解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浙江大学,教授们组建科普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科学第一课”。这些做法,让高深科技变得接地气、有温度。因此,每一场科普活动的背后都必须站着科技人员,这是科普的底气。

  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公众自觉接受科普的主动性。公众不应是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在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孩子们可以体验“小小测绘师”,亲手操作无人机;在绍兴柯桥,纺织企业开设体验工坊,让市民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通过这些互动体验,公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因此,公众主动参与科普活动,自觉接受科普,这是科普的底线。

  科普不能没有底气,亦不能突破底线,变成自娱自乐的自嗨剧。

  四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科普内容的创新,也提出了科普伦理的新课题;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既拓展了科普渠道,也增加了辨识科学谣言的难度。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创新内容,让科普更接地气;创新形式,让科普更具吸引力;创新机制,让科普更可持续。

  正如一位科普工作者所说:“科普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填鸭,而是启迪。”对青少年来说,科普就是播种机,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撒科学种子,对创新创业者来说,科普是一根火柴,点燃他们创新创业的火把;对领导干部来说,科普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传播科学决策的方法;对每一位普通公众来说,科普就是一把钥匙,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期待这个科普月,成为浙江科普工作创新的新起点;期待创新思维如星星之火,点燃之江大地的科学热情;期待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发力,让科普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我们真正用创新思维组织好新时代科普,科学的光芒必将照亮每个角落,创新的种子必将播撒每片心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