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贷款编织小微企业传承梦
![]() |
“机器编的篮子便宜一半,谁还买手编的?”邹霞的困境道出万千非遗小微的痛点:无抵押物,作坊最值钱的是手艺;流水不足,成名初期几乎没有销量;无力扩张,竹编研学、创客社群、文旅体验、项目合作没有资金支持。
转机始于今年。工行龙游支行启动“特色产业贷款深扶计划”,客户经理翻越十八弯山路走进作坊。没有报表?没关系!
非遗证书“折算”100万元无形资产;多年销售无投诉记录成信用背书;自媒体自然流量成数据资产。
变化在漫山竹林间荡漾:依托龙游“浙西大竹海”的40万亩竹林资源,工坊联合清华美院等机构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如亚运伴手礼“竹韵茶叶罐”、竹编龙灯、“筷乐一杯纸”等,产品达2600余款。
“以前卖竹筐,现在卖文化!”邹霞的抖音号粉丝蹭蹭上涨,最新视频里,她运营的溪口老街乡愁邮局、竹编博物馆等空间,接待的游客络绎不绝。
龙游支行行动的背后,是工行衢州分行书写“普惠金融大文章”的落地生根:“每支持一个‘邹霞’,就在乡村振兴棋盘落下关键一子。”该行负责人指着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工行衢州分行普惠贷款余额达176.05亿元,较年初新增18.2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41亿元。普惠客户共计13598户,较年初新增1697户,取得了普惠贷款余额、增量、户数规模、增量全面领跑的佳绩,这恰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千万根竹丝在匠人指间穿梭,金融活水在阡陌乡野流淌。当千年非遗遇上现代金融,龙游的竹编故事正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通讯员 宰向向 琚嘉文 王玲 本报记者 郑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