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助力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
引进孵化企业获社会融资超2亿元
本报讯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儿童心产品体外性能测试以及溶血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即将进行动物试验。”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儿童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借助于杭州市滨江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区位优势,团队已搭建仿真计算平台、数控加工平台、体外测试平台,实现了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和自主加工生产,力争实现儿童人工心脏的产业化,创建国际一流的人工心脏工程中心。
儿童心项目聚焦儿童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致力于开发满足儿童心衰患者需求的人工心脏产品,以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儿童心脏移植供体短缺问题,挽救更多患儿生命。
这也是浙大滨江研究院助力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案例。
成立近四年来,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在浙江大学与滨江区政府的合力支持下,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体制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激发滨江区科技创新潜力,为滨江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滨江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研究院围绕地方产业创新发展,设立“医工信协同创新孵化器”,为滨江区孵化或引进了一大批科技企业。通过“组织申报政府支持政策、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院专项配套、产业基金对接”等产业服务组合拳,整合高校、政府、市场多方资源,实现更多研究成果在滨江区转化落地,帮助各企业更好、更快地在滨江区生根发芽。目前已经引进或孵化科技创新企业56家,申请并获批滨江区“5050计划”21项,通过国高新技术认证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获得融资企业12家,总计社会融资金额超2亿元。
此外,针对滨江区以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的产业集群,浙大滨江研究院联合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研发了“坤为-产品服务操作系统”。该系统聚焦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需求,为企业提供安全可控的产品服务融合共性技术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与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从制造端向服务端的业务延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我国工业企业低投入、低门槛、低风险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已应用于电气设备、油气烟草、轨道交通、仪器仪表等领域,尤其与滨江区企业重点合作,为滨江区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通讯员 柯溢能 本报记者 李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