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多地科技局长亮相设区市两会“局长通道”

之江大地劲吹创新深化东风

  本报讯  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两会近日密集召开,多个设区市的市科技局长带着满满“干货”亮相“局长通道”,话发展、说举措、鼓干劲,之江大地劲吹创新深化东风。

  1月30日,在湖州市两会“代表委员(局长)通道”上,湖州市科技局局长罗芳表示,新征程中,湖州将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抓手,重点抓好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策源地”。湖州将沿沪苏湖高铁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同步建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打通与长三角四大科创走廊的融通节点。一方面以西塞山科学城为核心,打造“一重两院三校”的科创平台体系;另一方面重点瞄准上海张江、临港、虹桥三大科创集聚区的头部资源,导入一批半导体光电、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重器。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质生产力”。湖州一方面坚持“双倍增两转化”,加快科技企业“量质齐升”,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另一方面坚持“项目为王”,强势推动创新强基工程,确保15个项目列入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库,推进半导体光电产业链招商,确保新招引3亿元以上集成电路项目30个。

  第三个关键词是“卡脖子技术”。湖州将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对牢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在半导体光电、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5大领域加快面上布局,在特种材料、仿生机器人等4大领域实现点上突破。同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迭代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奖励,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为湖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月30日,在金华市两会“局长通道”上,金华市科技局局长陈夙说,金华市今年将聚焦10大制造业平台和10条重点产业链,启动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重点在“建强用”:

  聚焦产业建平台。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机器人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0家高能级平台,基本实现标志性产业链全覆盖、重点培育产业链有布局,为相关产业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有力保障。

  协同支持强平台。制订浙中科创走廊专项政策,印发实施《金华市“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实施方案》,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院校合作、项目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支持,促成更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链主企业等参与重大科创平台建设。

  强化统筹用平台。按照“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的要求,探索完善重大科创平台“科教人贯通”机制,充分发挥重大科创平台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产出一批服务国家和省、市战略需求的标志性引领成果。

  1月29日,在绍兴市两会“局长通道”上,绍兴市科技局局长徐丽东透露,2024年,绍兴市将重点推进“一城一区一廊一院一企”等“五个一”建设:

  “一城”建设,就是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争先进位。全面提升“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科技管理能力,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加大科创基金支持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提升市域创新驱动力。

  “一区”建设,就是全力推进“三位一体”试验区打造标杆。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效贯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创新平台集聚地、成果转化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等。

  “一廊”建设,就是全力推进科创走廊做优做强。高标准打造绍兴科创走廊2.0版,高水平建设五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扎实推进鉴水科技城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50亿元以上。

  “一院”建设,就是全力推进研究院提能造峰。实施研究院、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提升发展计划,完善以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快打造十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全力推动绍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

  “一企”建设,就是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倍增提质。企业创新是绍兴科技创新的最大亮点,将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3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1000家。

  此前的1月17日,在宁波市两会“局长通道”上,宁波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表示,2024年,宁波将进行科技创新“强基登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合作,打造央地合作、院地合作典范,形成全面链接顶级资源的高端合作网络。

  二是推动科创策源体系登峰提能。尽快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零的突破。

  三是探索企业主导的新型举国体制。做强企业端科创策源优势,创新“选题”机制,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提升“解题”效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

  四是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突出科教人贯通,一体推进高端人才引育、核心技术突破、一流学科建设;突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强化科技金融支持;突出“松绑放权”,促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本报记者 李伟民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之江大地劲吹创新深化东风 2024-02-02 2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