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来,温州协调帮助1200 多家风险企业,相关受益企业3500多家——
温州剥离不良贷款1224亿元
![]() |
□本报记者 邹雯雯
前不久,兰溪市企业风险处置工作小组赴温州“取经”,了解企业破产和解方式、风险处置流程规范等。自从温州金融形势逐步恢复常态,温州的风险处置就得到各界的认可和关注。
记者从温州市处置办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成功处置48家风险企业,重点帮扶类企业召集协调会议120次,发出相关协调会议纪要29份,发出相关工作联系函68份。而4年多来,温州共协调帮助1200 多家企业,相关受益的企业约3500家,剥离不良贷款1224亿元。
温州市处置办人士表示,除了政银企法四方联动、市县镇企四级响应、多级联动的处置工作机制外,温州还探索创新了不少不一样的“解法”。
出钱出力出政策保稳定
保优质企业是温州风险处置的重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温州累计推荐优质保护类企业2883家,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市县两级政府共设立15亿元应急转贷资金,支持困难企业转贷,累计使用6923笔、累计金额达618亿元。2014年以来,为陷入“两链”风险的企业召开协调会议1410次,帮助解决各类金融难题。
灵活的政策是风险处置的加速器,对重点风险企业温州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尽可能地实施土地和产权分割出让,采用“退二进三”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让破产企业有产可破、担保企业有资可担。
此前,温州一家企业共向16家银行贷款6.2亿元,年付利息达0.5亿元,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约4亿元,而资产估值约为7.1亿元。政府支持企业将厂房改建成小微园分割出售,填补债务缺口,避免了担保圈风险传染扩散。
多头授信是温州风险迅速传导的原因之一。从温州的出险企业看,授信银行一般有3家以上,最大的达20家。为此,2014年温州出台《防控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主办行管理试行办法》,温州规定“小微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3家,大中型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5家,集团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8家”。
截至2015年末,3家、5家以上银行授信的企业数分别下降47 %、52%。2011年,温州银行贷款与GDP的比值为1.91,高出全国0.7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25个百分点。到了2015年,温州银行贷款与GDP的比值下降到1.65,略低于全省的1.78。
“一企一行一策”解担保链
企业互保联保交织成难以隔断清偿的资金链、担保网是温州当前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最高峰的2012年,温州3家以上的互保企业达2053家,涉及贷款710亿元。
“每一家风险企业都有不同的问题,每家企业都要有针对性的方案。”温州市处置办人士介绍,为防止优质企业被拖死,坚持“先清偿后代偿、先抵押后保证”两项原则,推动“还款计划与期限、担保责任与比例”两个协调,并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银行的不同政策,采用“一企一行一策”思路分别化解。
前不久,在处置一家公司的担保链处置中,温州市处置办协调相关3家银行分别采用了分期还款、平移贷款、现金质押逐步还款等方式解决了企业的担保责任如何承担问题。
数据显示,4年来,温州接受3家(含)以上企业担保,并且自己也有对外担保的企业减少了1188家,涉及贷款330亿元。对申请政府帮扶的风险企业处置完成率达98.1%。
此外,温州创新司法处置。市县两级政府设立895万元破产援助专项资金,保障破产案件管理人的报酬。创新“活查封”机制,为涉诉资产被查封的企业开启“临时启封”,保障企业自身贷款正常转贷。建立破产重整纳税评价机制,明确财产处置后交易双方的纳税义务。强调企业逆向淘汰,对主业健康、产能先进的企业,尽量适用破产重整和破产和解,让企业获得重生机会。在一建设集团的破产重整中,温州就探索性提出了“分离式处置,清算式重整”的思路,及时剥离不良资产债务,完整保留了其特级建筑资质,实现公司无形价值最大化,也提高了债权人的偿债率。
不
良
贷
款
图片来自网络
真金白银增信为企业“撑腰”
政府增信平台是温州今年工作的重头戏。上个月,温州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行中心开出首笔“税贷保”,温州龙湾某音响公司在一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保函。
信保基金中心采用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的方式,借鉴台湾信保基金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开业以来,已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32笔,金额4265万;在审笔数18笔,金额4065万;另有意向申请19笔,金额3640万;合计金额1亿元。
小额保证保险也是温州政府的增信手段。政府出资2000万元补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全市推广企业互助抱团增信等方式,引导信贷投放。设立45家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开展增信式、分段式、年审制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创新,促进小微企业还款与续贷无缝对接。通过各方努力,2015年新增贷款开始止跌回升,在处置401亿元不良贷款的情况下,贷款同比增长4.0%,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50%。
在力保优质企业的同时,温州加大力度打击恶意逃废企业。今年一季度,温州公布了第五批34例“失信人名单”,涉及19家企业、14个个人和1个银行人员。此外,温州的风险企业资产变更联动监测信息共享落地实施,现已排查梳理可用风险企业及个人信息200余条,纳入联动监测与信息共享。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在化解担保圈的问题上,还需要在完善担保圈风险处置政策、拓宽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和财产核查制度、减轻不良资产处置税负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