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创新浙江发新枝

  □  王玉宝   朱浙萍

  在近日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几位浙江科技企业负责人的回忆令人动容。其中,强脑科技负责人回忆:十年前,公司的创始人白天读书,晚上带着闪闪发光的设备测自己的脑电,到2018年,他们决定回到杭州,并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成长。而另一家企业宇树科技负责人则回忆:2016年企业刚成立时只有3个人,到现在已有1000多人……两段回忆,之所以令人感慨,是因为它们不仅从侧面呈现了浙江新兴科技企业的迅猛成长,更为浙江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奋斗历程留下生动剪影。

  科技创新,于浙江而言,是一段漫长征途。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时提出:用15年时间,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为创新浙江夯基垒台。

  科技创新,于浙江而言,更是一段艰辛突围。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国际博弈加剧,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明确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省委全面部署“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且以鲜明的实绩实效导向牵引各地各领域将创新浙江落地。

  五年来,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四;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859.9亿元增至2024年的2901.4亿元,增长56%;研发强度从2.77%提升至3.22%,再创新高。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有效落地,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突破,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性大学茁壮成长。这些数据与果实,正是浙江五年磨一剑,在时代答卷上写下的铿锵答案。

  假如说,在过去更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更多以产量和性价比参与竞争,那么如今正在技术路径和产品品质上展现更强影响力。假如说,以前我们更多在常规领域辛勤追赶,那么如今更多向前沿领域发起冲锋。假如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沿着一条漫长的跑道奋力奔跑,那么如今正日益看见前方升起的朝阳。

  这五年,创新浙江建设路径更清晰。浙江在部署创新浙江建设中明确提出,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两篇大文章。浙江也明确提出,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这五年,创新浙江社会共振更强烈。五年来,从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不断萌发新枝,到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小巨人”在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前沿赛道频频亮剑、崭露头角,创新浙江引发政府与社会、企业与科研机构更强的同频共振,老树新芽交相辉映,折射出浙江创新生态正从“单一森林”迈向“热带雨林”。

  这五年,创新浙江生长土壤更肥沃。浙江所注重的,从来不是某一款产品,而是整个创新生态。通过“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人才机制、“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用人原则,浙江打造了一片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黑土地”,让无数探索者带着梦想来到浙江。

  前方仍有“卡脖子”难题待解,仍有成果转化堵点待通,但实践已证明: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重大部署。勇于“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这片创新沃土必将孕育更多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