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数字化不止于“牵线”,更在于“提质铸魂”

  □  钟伟

  嵊州市“乡风掌勺人”小程序的推出,为乡村厨师管理开辟了数字化新路径。这不仅破解了村民“办宴难”与厨师“经营难”的困境,更彰显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深层价值。

  长期以来,乡村宴席依托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运转,厨师与主家的对接被局限在熟人圈中,既让村民陷入“想办特色宴却无门”的选择困境,也让有手艺的厨师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发展瓶颈里。

  数字化管理平台打破了这层桎梏,通过搭建集厨师展示、需求发布、在线预订于一体的线上枢纽,村民打开手机就能浏览首批入驻的70余位厨师信息。这种透明化的信息交互,不仅让主家的选择从“被动等待介绍”变为“主动筛选匹配”,更让厨师的手艺突破地理边界。

  但数字化的价值远不止于“牵线搭桥”,更在于以技术为杠杆,撬动乡村宴请产业的标准化转型。长期以来,乡村厨师多是“散兵游勇”,服务质量全凭良心,极易产生纠纷。平台通过建立“准入—公示—评价”体系倒逼规范:入驻时必须上传健康证、技能等级证书的电子版,系统自动核验真伪;服务价格细化到“每桌菜金+上门服务费+餐具损耗费”,杜绝隐形消费;用户评价区设置“口味正宗度”“卫生状况 ”等细分维度,差评厨师会收到系统提示的改进建议,连续差评将暂停接单。这种闭环管理让“土厨师”逐步向“正规军”蜕变。

  更关键的是,数字化为食品安全这一“底线问题”装上了“智慧安全阀”。乡村宴席多在农户庭院举办,食材采购渠道分散、加工环境难把控,传统监管往往鞭长莫及。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全流程监管链”实现了精准管控:厨师入驻时,健康证有效期会录入系统,到期前自动发送短信提醒,逾期未更新将强制下架;食材采购环节,厨师需上传采购凭证照片,系统通过AI识别生产日期、保质期,对临期食材自动预警;加工环节要求拍摄“生熟分开”“餐具消毒”等关键步骤视频,主家可实时查看;一旦出现群体性肠胃不适投诉,平台能通过订单编号快速追溯至食材供应商、加工人员,甚至定位到某批次调味料的进货渠道,让监管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控”。

  在规范管理与保障安全之外,数字化平台还需为乡村宴请注入文化灵魂。过去,不少乡村宴席流于“比排场、拼菜量”的俗套,传统礼仪与饮食文化日渐式微。在平台增设“文化赋能”板块,主家可在线预约表演团队和公益礼仪,让乡村宴席从单纯的“吃顿饭”,升级为“看得见技艺、品得到文化、忆得起乡愁”的民俗体验。

  从信息对接的“破冰”,到产业规范的“提质”,再到文化传承的“铸魂”,乡村宴请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用技术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当厨师的手艺能体面变现,当宴席的安全有技术护航,当乡土文化借宴席得以延续,这种“小切口”的变革,终将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能量”。毕竟,每一场热热闹闹的乡村宴席背后,都藏着乡村烟火气的复苏,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