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把更多“小芯片”嵌入基层治理

  □  钟伟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自主研发的“小芯片志愿服务系统”,以95%的满意度刷新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这个用代码编织的应用系统,不仅让志愿服务从“人海战术”升级为“精准滴灌”,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技术创新嵌入基层治理,效能将迎来质的飞跃。

  传统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常因信息滞后错失机会,受助者难以及时表达需求,组织者困于人工统计的繁琐,这些痛点恰是基层治理中“信息孤岛”的缩影。而“小芯片”构建的数字生态,用算法架起了供需对接的桥梁:组织者发布需求时,系统自动标注服务类型、技能要求和时间窗口;志愿者通过标签化档案“接单”,算法会根据专长、距离、历史评价推送最优匹配;服务结束后,双向评价体系让反馈即时闭环。这种“发布—匹配—服务—反馈”的全链条数字化,让独居老人的购药需求能精准对接有车的志愿者,让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能匹配师范专业的学生,将“需求端”与“服务端”的契合度拉到最高。

  更珍贵的是,这个系统彰显了“技术向善”的基层实践逻辑。学生团队没有追求炫目的技术参数,而是深入社区、养老院调研真实需求: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保留纸质登记入口,给视力障碍志愿者开发语音操作功能,让系统既懂代码也懂人心。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跳出了“技术万能论”的误区,它不是用冰冷的程序替代人的温度,而是通过工具解放人力,让志愿者把精力从签到、统计等琐事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服务本身的价值创造。正如95%的满意度中,既有对效率的认可,更有对“被重视”“被理解”的情感共鸣。

  “小芯片”的价值,远不止于志愿服务领域。基层治理中,类似的“微小痛点”遍布角角落落:社区物业的报修响应慢,菜场商户的证照年审跑断腿,老旧小区的停车位抢破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影响民生获得感的“大事”。而“小芯片”的启示正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未必需要巨额投入,往往需要的是像学生团队这样的“创新眼睛”,用数字化手段将分散的需求集中起来,将模糊的流程清晰起来,将闲置的资源盘活起来。比如,借鉴其“智能匹配”逻辑,社区可开发“邻里互助系统”,让有工具的家庭帮邻居修家电,让会烹饪的居民为独居老人送热饭,激活熟人社会的温暖;参照其“评价闭环”机制,政务服务可建立“办事满意度实时反馈系统”,让群众的吐槽直接转化为流程优化的动力。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而“小芯片”这样的创新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治理效能,往往藏在对“最后一公里”的深耕细作中。当更多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加入这场“微创新”浪潮,当更多“小芯片”嵌入社区治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中,技术赋能的红利才能真正渗透到广大居民群众。

  从之江学院的实验室到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站,“小芯片”的故事证明:基层治理的突破点,或许不在宏大的规划里,而在对每个民生痛点的较真中。让更多这样带着温度的技术创新生长起来,基层治理必将更精细、更高效、更暖心,这正是“小芯片”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