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
钱塘江涌潮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钱塘江大潮再现奇观之际,10月8日,农历八月十七,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委员会、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共同主办,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钱塘江涌潮研究会联合承办的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钱塘江涌潮景观保护与价值挖掘,共同探讨国际涌潮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进一步强化钱塘江涌潮景观在自然、文化、生态及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遗产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聚集全球智慧共商钱塘江涌潮文化景观申遗工作。
涌潮是入海河流河口段的一种潮水暴涨自然景观现象。地球上有数百个河口受到涌潮的影响。中国钱塘江涌潮以其宏阔气势,以及兼具自然与文化的复合景观属性而闻名海内外,其兼具自然奇观与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是凝聚科学、文化与生态价值的“浙江名片”。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希望发挥自然科学与文化遗产交叉融汇的学科优势,以及在涌潮文化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取得诸多成果,通过搭建跨领域、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与全球同仁深化合作,推动涌潮景观科学保护与世界遗产申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胡春宏表示,钱塘江涌潮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化的瑰宝,其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亟需水利工程、风景园林、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跨界合作,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认知与保护。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曾剑围绕“钱塘江涌潮潮型:分类特征、形成机理和工程重塑”的主题,为理解钱塘江涌潮的基本特性提供了专业视角,助力后续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鲍沁星从文化景观角度,阐述了以钱塘江涌潮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遗产价值构成为研究目标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国家冲浪队的意大利籍教练尼克,从历史文献与文化符号视角解读钱塘江大潮“人潮互动”传统,考证出“世界冲浪源于中国”的重要观点,指出千年前“弄潮”已是中国独特文化活动。
主题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涌潮观测与科考、景观保护与利用、兴利除害工程及景观申遗理论与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青年学者论坛同样亮点纷呈,来自国内的青年学者们从丁坝布局、声景观、图像视角、历史活动等多个角度,对钱塘江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涌潮研究领域的活力与创新。在圆桌会议“涌潮景观申遗讨论会”上,专家们围绕涌潮景观申遗展开热烈讨论,凝聚共识,为后续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学者们认为,杭州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且这3处世界遗产均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同样与水利工程紧密相连。从古至今,杭州因塘而安、因塘而存。其多样的塘型体现了营造技术的演进,护卫了杭城的发展与繁荣。从文化价值上看,其见证了祭潮文化、镇潮文化、观潮文化的传承延续,是杭州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的重要内容。他们希望进一步提炼“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路径,力争杭州能够再新增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集体前往盐官开展现场观潮科考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参会代表对钱塘江涌潮形成机理、文化景观的深入感受。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