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大召开集体采访会,发布20年发展成果

助力浙江打造媲美硅谷的世界级科创高地

  本报讯  培育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近千人;师生校友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其中包括深度求索(DeepSeek)等3家受到全球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企业;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的A类、A+学科,稳居全国高校三甲;2024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全球高校中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是浙江大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途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缩影。

  9月19日,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召开“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集体采访会,发布20年发展成果。发布会现场,浙大党委副书记朱慧等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浙大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校地合作、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校将加快布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汇聚型学科领域和交叉前沿方向,以有组织科研系统整合学科优势,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浙大答卷”。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飞说,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引领全国的智能时代知识图谱,推出分层分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和系列教材,联合发起全国首个“AI+X”微专业,担当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的“探路者”。

  三次刷新超导芯片量子态制备世界纪录、构建中国首例临床侵入式运动脑机接口、解决微分几何中的曲率积分猜想和有限测度猜想……依托于浙江大学前瞻布局的两大核心计划——面向2030的学科汇聚计划与世界优秀学科拔尖造峰计划,一系列指向“第一”的引领性突破接连涌现。

  带着超越现有“最快”的野心,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王宏涛教授团队在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镜识科技,扎进产业发展一线。团队研发了世界首个高机动机器人设计软件,世界最快的四足机器人黑豹,峰值速度达10.9m/s,高性能工业四足机器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以及全球首款四足/人形双形态机器人BAOBAO。

  “依托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团队实现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落地闭环。”王宏涛提到,这样的“校地合力”让镜识科技与科创中心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快速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企业转化落地。

  依托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及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校企地合作平台,浙江大学药学院构建了以基于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转化应用体系,率先发现了创新药物jak3抑制剂,首创了可响应血糖变化的长效智能胰岛素,实现新药研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全国创新创业看浙江,浙江创新创业看浙大。学校为校友留浙创新创业提供丰富资源,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友总部经济园、紫金科创小镇等平台,构建从技能培训、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创业落地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成功孵化了云深处、每日互动等大批高科技企业。

  立足地方特色产业需求,浙大更是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省各个角落。秸秆变航空燃油、做可降解薄膜,一场源于田间“废弃物”的绿色革命在浙大衢州研究院展开,李正龙教授团队以科技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破解田间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优势产业为引擎,深挖各地发展需求;焚烧秸秆的黑烟少了,田间的白色污染少了。这是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把论文写在浙江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

  浙大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吴勇军说,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创新要素培育集聚为基础、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支撑、以“浙大系”创新创业力量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服务浙江的创新驱动力、人才汇聚地、创业加速器,助力浙江打造媲美硅谷的世界级科创高地。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