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更强调‘众创、众筹、共享’的科普思维,通过项目征集、创意竞赛等方式,让公众参与科普内容创作,形成多主体共治共创共享的科普新格局。”
四
“蹲下来”做科普,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保障。
近年来,浙江省颁布实施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比如优化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提名机制,将科普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体系,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定,建设科普资源共享平台。这些措施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热情。
之江实验室定期举办“开放日”,科研人员与参观者面对面交流。一位研究员表示:“刚开始觉得做科普是额外负担,但现在发现,与公众交流不仅能增进社会对科研工作的理解,有时还能从交流中获得研究灵感。”
企业也成为科普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等科技企业纷纷建立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向公众开放研发设施。据统计,全省已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其中企业建设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两年省科协认定的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160余家,大部分在企业。
当然,“蹲下来”做科普需要保障,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做科普,被视为“不务正业”的现象时有存在,还需要通过制度的保障去破解和推进。同时,这种场景式、交互式、体验式的科普,比传统科普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科普经费不足也是其过不去的一道坎。
五
“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哲学。
它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视角、共享的理念、共创的精神。在湖州长兴,农业科技人员蹲在田头与农民交流种植技术;在衢州柯城,医生蹲下身来为孩子们讲解卫生知识;在宁波镇海,工程师与工人一起讨论工艺改进……
这种“蹲下来”的精神,正在重塑科普的面貌。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融入;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智慧碰撞;不再是孤立的宣传活动,而是嵌入日常的生产生活。
随着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开启,这种“蹲下来”的科普理念将在之江大地上进一步生根发芽。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太湖南岸到瓯江流域,科学家与市民的对话正在深入,科技与生活的融合正在加速。
期待这个9月,成为浙江科普工作的新起点;期待这种“蹲下来”的姿态,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科学之花;期待通过平等对话、双向互动,让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在之江大地的每个角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不竭动力。
当我们真正学会“蹲下来”与公众说话,科学的光芒必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创新的种子必将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